這些“休閑階層”所從事的職業,就是作者所說的“高級職業”。
那麽,哪些職業是高級職業呢?這個問題妳可能有自己的標準和答案。比如企業家、投資人等,是不是真的賺的越多,職業就越高級?或者,是越高級越搶手的職業,比如藝人?
但在筆者看來,這是壹個很大的誤區。因為高級職業的劃分在歷史上已經被標準化了,它往往與權力、金錢、休閑,以及最重要的榮譽聯系在壹起。而所有的榮譽,最終都要靠財富來支撐,都要通過高級專業人士的炫耀性消費來彰顯。
“休閑階層”從事的高級職業類型
妳可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壹個人的社會地位分類,叫做“勤勞者治民,勤勞者為民”。說的是用頭腦或腦子和智慧工作的人治理人;使用體力勞動,受他人支配。所以腦力勞動者優於體力勞動者。
這種分類與人類學的實證研究基本壹致。因為世界各民族對“上流社會”和高級職業有壹個基本共識:不努力工作,不從事農耕漁獵,不從事手工業或其他物質制造業。
換句話說,我們通常認為的高級職業,其實是壹種體面的、廣受尊重的腦力勞動。
作者所說的“休閑階層”的高級職業也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作者看來,任何靠體力或腦力勞動謀生的工作都不是高級職業。
“休閑階層”只從事有壹定“榮譽”的職業,才是真正的“高級職業”。
這聽起來和我們今天的認知並不完全壹樣。這才是真正的“高級職業”。
區分是否是高級職業,有兩個核心點:
第壹,不在於妳是否工作,而在於妳從事的是生產性還是非生產性的職業。
第二,是解決生活必需的勞動,或者是解決安全的職業,或者是精神需求。
具體來說,筆者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最初有四種高級職業:從事戰爭、祭祀、政治、體育的人。後來隨著知識的積累和文明的進步,分化為壹種新的高級職業:學術。
按照作者的邏輯,從事戰爭和政治的人是解決安全需求的職業。他們保衛國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是壹國事務的主人,所以他們是最高層次的職業從業者。從事犧牲和學習的人是解決精神需求的人。這不難理解。
但是為什麽體育是高級職業呢?某種程度上,說到運動,我們會有“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刻板印象。
筆者認為,這可能與人類社會,尤其是歐洲文明的起源有關。
因為在壹個掠奪性的獵人群體中,戰爭和狩獵壹定是強者的職責。他們負責保衛族群的安全、力量和勇氣,所以成為了這些族群最受尊敬的存在。相應的,與戰爭和武力相關的職業也壹直很重要,充滿榮譽。
用這個邏輯,也可以解釋為什麽體育,從古希臘到今天的歐美國家,壹直是壹個受歡迎和推崇的高級職業。
現代社會中“高級職業”的變遷
那麽,作者描述的五種高級職業在現代社會中有變化嗎?
我們以軍事相關職業為例,看看它是如何成為高級職業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社會地位有哪些不同?
從個人的生存權來看,戰爭往往涉及身體殘疾或喪失生命,因此有必要給予他們最高的榮譽。
比如巴黎有壹個地標建築,很宏偉。這是拿破侖時代建立的榮軍院。英美等國也普遍設立了退伍軍人事務部,日常對軍人有各種優待,對軍人的職業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更值得註意的是,在19和20世紀的幾次大的戰爭中,比如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英國參戰的士兵很多都是來自富裕或者貴族家庭。
在中國歷史上,軍事實踐者也是高級專業人員。歷史上曾有“三教九流”之說,其中武士和士兵在“九流”中排名第六,前五名分別是:皇帝、聖賢、隱士、兒仙、文人;軍事從業者的地位高於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然而,他們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壹成不變的。
20世紀初,軍閥混戰,“當兵換飯吃”只是窮孩子的壹種謀生之道。很難說榮譽感有多高,或者說有多高級。
直到上世紀50年代,軍人再次成為新中國令人羨慕的高級職業,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都以當兵為榮。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和對外開放,工商業全面繁榮,更多的年輕人期望加入外企、金融機構或互聯網公司,參軍當兵的吸引力可能會逐漸變得不如以前。
為什麽表演藝術沒有成為公認的高級職業?
由於這五個高級職業包括了運動相關職業和運動相關職業,所以說風格不分,藝人名利雙收。為什麽演戲不是高級職業?
從歷史考察來看,它們隸屬於休閑階層,只為高級職業服務。
先看看中國的歷史。南北朝北魏至清代雍正時期,從事音樂、歌舞等職業活動的人,其社會地位遠低於士農工商,屬於賤民。他們通常被稱為“音樂家”,並設立“音樂家”來控制他們。
這些音樂人主要來自罪犯家庭。在民間所謂的上九六、中九六、下九六中,樂手介於中九六和下九六之間。
與他們相關的另壹群人,即戲曲演員,被稱為“女演員”,也是低賤的職業。雖然雍正朝廢除了“廉價會員制”,樂師、女演員可以轉行,但中國社會真正接受音樂、舞蹈、戲劇表演是在20世紀初。隨著京劇、戲劇、西洋音樂的普及,從事戲劇表演的人才逐漸融入世俗社會。
那麽,歐美國家會看得起表演這個職業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從歷史上看,歐美上層階級喜歡音樂,喜歡唱歌跳舞,但從文藝復興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畫家、雕塑家、音樂家500多年來主要靠教會、皇室、貴族和富裕階層支撐。
巴赫、貝多芬、莫紮特等音樂家。都有自己的作品獻給主教、國王或者某個公爵,這是當時他們對權勢人物依賴的無奈表現。
但音樂、唱歌、跳舞也屬於人的精神享受,並不是與謀生直接相關的日常工作;那為什麽表演沒有成為公認的高級職業?
中國的歷史學家解釋說,他們通過表演來取悅觀眾。尤其是在古代,女藝人公開露面,給錢表演,認人評論,自得其樂,體面人家的女人是不能搞的。而且藝人扮演的角色總是在變,論資排輩的規則也很亂。
妳可能覺得這些理由很牽強,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真的是存在了很多年的真實邏輯。同樣,這壹點對於商人來說更加明顯。
歷史上,商人的地位壹直不高。商人無論有多少錢,與做官的文人和種地的農民相比,只能排在上九流的末尾。所以他們喜歡花錢捐官,即使是胡雪巖這種紅頂商人,也要捐壹頂二等高帽,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所以,從歷史進程來看,那些脫離日常生產活動的高級職業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休閑階層”。在私有產權的保護和刺激下,他們進行著占有商品的“金錢競賽”。這是炫耀性消費的歷史起點,也成為現代社會職業水平的區分標準。
註:本文摘自何剛*財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