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華,1965年1月生,浙江紹興人,女企業家。現任浙江華聯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1982年,在中國浙江省的紹興市,徐愛華是村裏最優秀的中學生之壹。她的父母都是農民,與所有人壹樣,手裏幾乎沒有現錢。然而,徐愛華非常聰明,村裏決定送她去當地的壹家時裝設計學院學習壹年。
村裏認為,日後,她定能在鄉鎮企業中擔任領導,這些企業都是改革開放初期成立的。但是,當她接受完培訓回到家時,當地的長者們猶豫了——畢竟她只是壹個不滿20歲的女孩子。因此,她無聲無息地待在家裏,壹直處於失業狀態。
徐愛華不願意閑著,她決定自己做點兒什麽,但她的父母太窮了,根本幫不上忙。於是,她借來壹個擴音器,在村裏走街串巷,說她可以教小女孩做衣服,只收取15元學費。她招收了100名學生,拿著收來的學費,她買了壹臺二手縫紉機,還有當地國有工廠壹些多余的布料,然後開始教學。
在課程結束時,她留下了8名最優秀的學生,並開了壹家服裝店。女孩們每天早晨都背著自己的縫紉機來這裏裁剪制衣。她們為當地工廠的工人制作工作服。壹開始,她們都在徐愛華的家裏工作,但隨著生意的擴大,徐愛華培訓並雇用了更多的人,她們就搬到了從村政府租來的壹棟樓中。
到1991年,徐愛華積攢了大筆做生意賺來的錢,可以買60臺自動縫紉機(價值54 000元,購買力平價27 600美元)。在8年裏,她的固定資產總額增長了100多倍,每年增長80%。即使我們考慮到每年10%的通貨膨脹率,(刨除通貨膨脹率之後)每年超過70%的實際增長率也是令人震驚的。
此時,她已經是壹位成功的企業家了。不久,出口合同接踵而至。現在,她的銷售客戶是美國梅西百貨公司、貝納通公司、傑西潘尼公司及其他壹些大型零售機構。2008年,她首次向房地產領域投資2 000萬元(購買力平價440萬美元)。因為據她所說,她有大量的閑置資金,而大多數人則沒有。
案例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窮人所做生意的利潤就像曲線OP壹樣,壹家小公司很容易發展起來,但其發展潛力很快就會耗盡。
壹旦妳把家裏的壹間房子騰出來開商店,並且壹天在那裏工作幾個小時,如果妳有足夠的貨物填滿整個貨架,那麽相對於無貨可賣的情況,妳的利潤就會更高。
不過,壹旦妳的貨架已被填滿,進壹步擴大經營或許就無法產生足夠的邊際收益,用來支付高昂的貸款利率。因此,所有的生意規模都很小。如果壹個人能夠買到合適的設備,那麽他就能經營壹家大型零售連鎖店或紡織工廠。不過,這樣做需要具備某種特殊技能或壹大筆前期投資。
就像徐愛華創業期間,當她得到了第壹筆出口訂單時,壹個巨大的轉折點出現了。如果沒有這個轉折點,那麽她很快就會被當地市場吞沒。為了完成出口訂單,她需要建立壹家現代化的工廠,具備壹些自動化的縫紉機。這樣壹來,她需要投入的資金比公司初期的資本大概多了100倍。
OR線代表投入特定資金的實際利潤。如果妳只想投資壹點點,那麽妳應該投資OP,不應投資OR,因為OR在剛開始時不會產生利潤。如果妳的投資較多,那麽OP就不是壹筆好交易,在壹段時期內,其邊際收益都會很低。然而,壹旦妳有了足夠的錢,妳就應轉向OR。
今天較富有的人(擁有更多資源),明天壹般會更富有,這當然沒什麽可奇怪的。較為突出的壹點是,這壹關系曲線在資源處於很低水平時表現得很平坦,但在完全變平之前突然有所上揚。
來源:《貧窮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