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上漲的邏輯在哪裏。其實在股市中,壹般有兩種上漲的邏輯。當我們購買股票時,我們會假設它會在我們購買股票後的某個階段上漲,因此邏輯就會出現。
首先,股價上漲源於業績改善預期。
第二,我們不以性能為思考方向,而是期望更多的人購買,這導致了芯片的稀缺和價格的上漲。這是對股價上漲的簡單預期。
我們經常看到,當壹家公司的業績公布時,很明顯其營收和凈利潤都大幅上升,但其價格卻下降了!為什麽比如雲南白藥和中國聯通都是混合概念。為什麽差別這麽大?其實換個角度我們更容易理解。雲南白藥本身的企業質地非常好,它可以在100分中獲得80分。但是混改帶來的預期是壹個80分的企業不能變成100分,這就是所謂的邊際效應,而中國聯通只能打50分。混改後與阿裏騰訊合作預計100分。
我們可以對這兩個新興概念進行細分:
業績預期類型:壹般政策、新技術、新發明、新商業模式、重組、借殼、扭虧為盈等。
價格預期類型:增持、定增、高送轉權、名人效應等。
對於股價上漲的股票,用純技術分析判斷是否會繼續上漲過於主觀。需要結合房價上漲的邏輯來判斷是否可持續。例如,高交付是壹種預期的價格上漲。壹般會有壹個時間窗口。今年的中報將發給山東礦機第壹名。有了時間的優勢,股價就會壹路走高,因為他在整個事件窗口都卡住了,未來只要有高送轉股票。山東礦機會被拉出來遛遛。對他來說,高送轉的概念更具可持續性,後續的股票基本都是第壹天漲停,第二天直接殺人。對於這些股票來說,高送轉的概念不可持續,需要判斷!
理解個股上漲邏輯永遠比技術分析有用,技術分析只是提供輔助作用,核心動機才是最重要的。妳可以多關註壹下每日漲停,看看它們的上漲動能來自哪裏,也許妳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