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軍,男,山東武城人,浙江大學工學學士,北京工業大學管理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承擔《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培訓與開發》、《工作分析與設計》等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任務,此外還講授《組織行為學》、《組織理論與設計》、《組織變革管理》等課程。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管理。
中文名:陳勝軍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東武城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代表作品:《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培訓與開發》、《工作分析與設計》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2003.09~2006.07,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博士
1997.09~2000.07,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
1989.09~1993.07,浙江大學機械制造系,工學學士
工作經歷
2000.07~2003.09,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
1993.07~1997.09,北京首鋼總公司人事部
主講課程
主要承擔《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培訓與開發》、《工作分析與設計》等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任務,此外還講授《組織行為學》、《組織理論與設計》、《組織變革管理》等課程。
研究方向
人力資源管理。
主要貢獻
學術專著
《周邊績效理論與實踐》,28.3萬字,2007年3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學術論文
1.“周邊績效與總績效評價的關系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
2.“海底撈的微笑鏈”,《企業管理》,2008年
3.“點燃員工的希望”,《人力資源》,2008年
4.“中越兩國人力資源管理比較研究”,《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8年
5.“基於投資視角的中越兩國人力資源管理比較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08年
6.“成長的煩惱”,《商學院》,2007年
7.“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案例研究—-以hdl餐飲有限責任公司為例”,2007年國際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第六屆亞洲年會,2007年
8.“品德對領導者績效影響的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年
9.“組織文化的類型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絡版創刊號),2004年
10.“淺談企業文化的六種力”,《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
11.“因人設崗抑或因崗設人”,《華東經濟管理》,2005年
12.“論品德的人力資本屬性”,《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5年
13.“周邊績效理論及其對個體績效考核啟示的研究”,首屆中國黨政與國企領導人才素質標準與開發戰略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大學,2005年
14.“紅樓夢的管理啟示”,《管理優化報(粵b第0030號》,2002年10月10日
15.“中小企業生存理論初探”,《經濟問題》,2000年
16.“從價值鏈理論到虛擬企業”,《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年
17.“網絡營銷與雙贏”,《計劃與市場》,1999年
18.“小的何以能美好”,《中國中小企業》,1999年
19.“大不如虛-論現代企業規模經營到虛擬經營的轉變”,《科學時報(海外專刊)》,1999年
各類課題
1.2007.02~2008.2,主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級課題“周邊績效對個人績效評價影響的研究”(06qd04)。
2.2004.03~2004.12,參與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十壹五”期間北京市人才戰略研究重點課題,擔任企業經營管理者分課題組的組長,課題成果被專家組鑒定為“國內領先”。
3.1998年,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建立香港與內地服務產業鏈的戰略構想與對策研究”,負責子課題“建立香港與內地金融產業鏈的戰略與對策”。該課題被評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精品工程項目,並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社會實踐
任北京世紀京泰、北京智鼎管理咨詢公司、北京賢峰融智管理顧問中心、青島天澤等多家企業的高級顧問。負責或主要參與的人力資源研究項目包括:
1.中國化工集團(大型央企)人才發展戰略規劃
2.長春卓展時代廣場素質模型構建及績效與薪酬管理項目
3.河北長城長電極公司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4.北京世紀京泰整體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構建
5.北廣傳媒績效考核主管招聘的選拔測試
6.河南安鋼集團水冶分公司的崗薪制改革
7.北京錦繡投資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管理診斷
8.張家港華源化工公司管理診斷及組織結構設計
9.重慶東科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整體咨詢
10.唐山鑄恒鋼鐵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整體咨詢
11.中國銀行煙臺分行職位競聘的選拔測評
12.中國銀行廣東分行中青年繼任後備人才選拔
13.中國建設銀行內蒙古分行稽核、補錄人員招聘選拔
14.內蒙古聖際達商貿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素質測評
教材編寫
積極參與相關教材的編寫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1.《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在公***組織中的應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參加第三章,第四章,第八章第二節的編寫。
2.《人員測評與選拔》,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參加第九章的編寫。
3.《人員測評理論與方法》,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參加全書的編排與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