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概念由Vitalik Buterin於2013首次提出,意為“下壹代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應用平臺”,並於2014年通過ICO眾籌開始發展。
從2014年7月24日開始,以太坊進行了為期42天的以太坊幣預售,總共籌集了31,531比特幣,按照當時比特幣的價格計算,相當於1843萬美元。
預售前兩周,壹枚比特幣可以購買2000枚以太幣,壹枚比特幣可以購買的以太幣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在最近壹周內,壹個比特幣可以購買1337以太幣。最終售出的以太坊硬幣數量為60,102和216。此外,0.099x(x = 60102216是銷售總額)將分配給在BTC融資之前參與開發的早期貢獻者,另外0.099 x將分配給長期研究項目。所以當以太坊正式發布時,有60102216+60102216 * 0.099 * 2 = 72002454個以太坊。
以太坊是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的先驅。在區塊鏈上運行時,智能合約變得像自動運行的計算機程序,在滿足特定條件時會自動執行。在區塊鏈,智能合約允許代碼完全以編程的方式運行,沒有宕機、審查、欺詐或第三方幹擾的可能性。它可以促進金錢、內容、財產、股份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的交換。以太坊網絡於2015年7月30日上線,預挖7200萬以太坊。
以太坊是將比特幣中的壹些技術和概念應用於計算領域的創新。比特幣被認為是壹種維護共享賬簿的系統,該賬簿安全地記錄了所有比特幣賬單。以太坊使用許多類似於比特幣的機制(如區塊鏈技術和P2P網絡)來維護壹個共享計算平臺,該平臺可以靈活、安全地運行用戶想要的任何程序(當然包括類似於比特幣的區塊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