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壹:供應量減少,總體供求關系依然處於不平衡狀態
按照之前政府既定的供地方針,每年的供應會縮減10%,但去年的土地供應量卻止跌回升。2017年主城成交的開發用地建築面積達到了2596萬方,同比增長15.1%,止住了連續3年供應量縮減的勢頭。同時,去年成交土地的建築面積也比去年商品房成交面積高出了5.5個百分點,扭轉了2016讓剛出現的拐點又拐了回去。迫於房價上漲壓力,政府在去年加大了土地供應,防止市場供求關系失衡。但經過政府限價、限售等政策的施行,目前重慶的房價已經在逐步回穩,今年政府會繼續執行縮減供應量的政策
趨勢二:快速上漲的土地價格將明顯推高房價
土地供應量主要影響的是供求關系,而過快上漲的土地價格卻必將推高房價。
值得關註的有三個指標,第壹個是樓面地價。去年有多達10宗地塊的成交價都跨過了萬元大關。2017年主城平均樓面地價達到4628元/平米,同比上漲了46%,漲幅接近壹半,而相比起2015年的價格直接翻了壹倍多。短短兩年時間,樓面地價翻倍,而這樣的漲幅也將必然在壹年後傳導至商品房市場,不可避免地推高明年主城的房價。
第二個指標叫“地房比”,是指在某個周期內某區域成交的土地價格與當期該區域商品房成交均價的比值。從2011年壹直到2015年,主城的地房比壹直保持在30%左右,這也是重慶房價壹直保持平穩的5年。但到了2016年,主城地房比壹下從30%躍升至43%。也正是從當年第四季度開始,重慶主城的房價開始發力,全年均價應聲上漲27.8%。再來看看2017年的地房比。雖然去年房價漲幅已經非常大了,但分母的增長卻沒能將這個指標拉回原位,因為分子增長得更快。2017主城地房比超過2016年達到了49%的水平,2018年主城房價仍將面臨非常大的上漲壓力。
第三個指標是溢價率,可以反映出土地的稀缺程度以及開發商對於未來房地產市場的預期。2016年的溢價率已經出現了拐點,而在過去壹年,溢價率仍然是持續走高,達到20.8%,乎是前壹年的兩倍。而有溢價的地塊更是超過了壹半,達到56%,也就是說有壹半以上的地塊都是有至少兩家開發商搶著要的。對於現在的開發商來講,比高價拿地更悲劇的事情是拿不到地,而開發商在土地市場上所付出的成本也必然會轉嫁到購房者頭上。
趨勢三:供應結構失衡,核心區漲幅拉大
土地成交結構的不均衡會導致未來商品房市場的結構性失衡,進而導致局部房價的暴漲。去年主城開發用地成交***128宗,而內環以內的地塊僅有27宗,占比只有21.1%,比2016年下降近壹半。主城成交土地建築面積為2596萬方,而內環以內的建築面積僅為353萬方,占比13.6%,僅為2016年的三分之壹。
如果再把範圍縮小到軌道環線以內的核心區,這個比值會更低。核心區成交地塊只有13宗,建築面積僅有141萬方,占比主城的比重分別只有十分之壹和二十分之壹。但樓面均價卻高達到了8147,是主城平均樓面地價的1.76倍。
由此可以看出主城土地成交總量雖然有所增長,但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內環以外的區域。內環以內,尤其是軌道環線以內的土地成交量大幅減少,幾乎無地可供。作為結果,土地價格自然是壹路走高,進而推高內環以內的房價。
總體來說,重慶的房價依舊會呈上漲趨勢,而區域間的差異會進壹步拉大,所以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更建議您考慮在核心區域內購置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