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臺灣還有壹個稱號——淩軒高於上帝。這是因為自清朝以來,人民因內憂外患而流離失所和受辱,他們祈求忠誠、勇敢和忠誠的關公的保護。1993年5月,臺灣省道教組織增補關公為臺北泰山鄉第十八世太上皇,封號“玉皇大帝,大天玄靈,至高神”。“淩軒高於上帝”的名稱標誌著關公在臺灣道教信仰的升級。
關公的忠誠、勇敢和忠誠等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人民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贏得了世界幾千年的支持,並被歷代王朝所封。在宋朝,他被稱為“覺醒之王”,在宋徽宗時代,他被稱為“武安之勇王”。明神宗將自己的皇位提升為“謝天護國忠君”和“鎮妖聖威遠三界”。清朝時,順治皇帝被封為“忠神武、靈佑、任勇、威遠,保家衛國,誠綏靖褒揚宣德、關勝大帝”。
歷代帝王都把關羽作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仰的素材。“王厚、王迪、盛皇帝、盛天”的過程見下表:
歷代皇帝的年號
北宋崇寧元年,宋徽宗忠於龔輝(1102)。
北宋拜寧三年(1104)。
北宋宋徽宗大觀二年(1107),武王安。
北宋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武安王。
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武安王剛強勇猛。
南宋宋孝宗惜春十四年(1187),苗壯英勇善戰。
元太定八年(1335)在武安出現了壹位剛正不阿的英雄君王。
明朝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1613),他是壹手魔神威遠鎮,天尊觀聖帝。
明思宗崇禎三年(1630),真原憲向韓天尊展翼。
順治九年(1652),清朝始祖效忠神武關勝大帝。
雍正三年(1725),清朝世宗有三代公爵、曾祖、光昭公、生祖、裕昌公、生考、成仲公。
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陜西官府子。
清高宗三十壹年(1767),使用“靈佑”壹詞。
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使用“任勇”壹詞。
清玄宗道光八年(1828),神武忠義當道,以遊衛的氣概炫耀大聖。
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雕像關羽在全國各地都有寺廟,使其成為中國神祇中最多的寺廟之壹。古代戰神原本是“兵家大師”蚩尤。就官方祭祀而言,唐初有武廟,但以周朝名將姜子牙為主,關羽為輔。至遲在北宋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寺廟已有“縣、縣、鎮之井”(郝靜《靈川集》)。元朝的朝廷雖然信奉喇嘛教,但並沒有約束百姓的信仰,所以百姓對關羽的信仰增加了,元朝皇帝也派使臣來祭祀。自明清以來,供奉關羽的寺廟遍布中國各地,並延伸到蒙古、西藏、朝鮮半島甚至海外。今天,僅在老北京城,就有100多座供奉關公或同時供奉關公的寺廟。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拜,而且還受到道家和佛家的崇拜,所以關羽是壹個橫跨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中國教派的神。但在這其中,儒家的關羽體現了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的凸顯,關羽被尊為“武王”、“武聖”,與孔子並肩而立。正是因為關羽如此顯赫,以至於除了被士兵和武術家崇拜之外,就連無關的行業如金畫、煙草、香火、教育、算命等也是如此。也崇拜關羽,從而把他變成了武財神和五文昌之壹。
在香港,警察和黑社會成員是對立的。三合會早期是道教反清幫,所以會供奉道教神關羽。警察崇拜關帝的習慣起源於1960年代+0930年代油麻地警署的壹名中國督察,後來擴展到各個紀律部門,如消防和海關。他們也欽佩和尊重關羽,稱他為“關戈爾”、“關公”、“關帝”和“關葉兒”。因為雙方都相信關公是壹個會忠誠地為自己辯護的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沖突。
香港很多店鋪都供奉著關羽,希望能保佑店鋪。香港也有許多關羽廟,香港好萊塢路的武文廟非常有名。
關羽也被人們稱為文武財神中的武財神,財神是壹個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