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梅花精神弘揚太湖文化
梅花自進入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以來,就從未離開過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它壹直是我們的親密朋友...昨天下午,本報攜手鳳凰衛視主持人王魯湘,與蘇州大學著名學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馬亞中、博士生導師和著名評彈演員盛曉雲對話,從不同角度解讀太湖梅文化。
蘇州賞梅由來已久,但作為觀賞植物的梅樹和李子是什麽時候進入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的呢?許多學者認為兩個宋文華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這壹觀點能否從賞梅文化中得到印證?賞梅活動可分為群眾和少數民族兩種形式。蘇州人賞梅的民俗是什麽時候形成的?為什麽蘇州人這麽愛梅?小眾即文人賞梅非常講究,有時還會儀式化,對賞梅的環境和天地條件有諸多要求。探梅,遊覽尋梅,探梅,折梅,插梅,聞梅,品梅...從瓶中梅花的插花到泡壹壺梅茶,著名文化人物“太湖論梅”以“梅花藝術”的形象開場,現場掌聲不斷。文化名人時而引經據典,時而妙語連珠,與觀眾分享他們對梅花的獨特欣賞,現場氣氛時而輕松愉快,時而引人深思。將壹年壹度的賞梅活動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模仿古人賞梅過程的“儀式化”,推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賞梅之路”,引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王魯湘曾就讀於湘潭大學中文系,並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修中國美學史。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受聘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加入香港鳳凰衛視擔任高級策劃、主持、評論員。作品多次獲得“華表獎”、“星光獎”、“五個壹工程獎”,策劃並主持鳳凰衛視《尋找》嘉賓張立辰先生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平,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十多年來,和走遍了中國著名的賞梅勝地,問梅,並把梅畫成“瘋子”。盛曉雲是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評彈演員。馬亞中是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省級重要學科帶頭人。著名文化專家對太湖梅的討論從梅的植物學的壹些特征出發,逐步討論為什麽中國人把梅視為朋友和紳士,最後成為我們中國文人的愛,以至於它成為蘇州和中國普通百姓的愛,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梅文化。《論梅》就這些問題壹壹展開。
插梅和泡梅花茶都有“道”。
插花壹定要有選擇。這通常是可以的,但有些需要刪除。怎麽辦?離開什麽?這是審美層面。
王魯湘:今年的第十五屆太湖梅花節與以往不同,增加了“文化名人談太湖梅花”論壇環節。我昨天到達蘇州時,在《姑蘇晚報》的頭版上看到壹則大廣告。廣告寫得很好。我在這裏借用它作為太湖論梅的開篇語:壹朵梅花在千年前不經意間落在章殿下壽陽公主的額頭上,留下五瓣花痕,令梅花妝驚艷。西湖孤山中有壹棵李子樹。讓林和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他將二十年內不得進入這個世界。有壹片梅花,是王冕種下的,他建了壹座“梅花屋”,與萬千梅花相處。
這就慢慢講述了梅花的故事。今天,妳可以看到紅色和白色的梅花插在我們的書桌上,壹個普通的白色瓷瓶。我們瓷器中間有壹種梅瓶,但是口特別小,所以叫梅瓶。那麽梅花種植本身也是梅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插梅花有很多藝術上的講究。今天,這裏有兩位當代梅花畫家。請張立辰教授和陳平教授評論壹下,看看在妳身後插上梅花是什麽感覺。
陳平:因為我們欣賞李子時都喜歡半花半芽,所以我們在觀賞李子時經常喜歡自然的李子。
王魯湘:過去,當我們拿著李子玩的時候,我們都經歷了自然生長的自然形式。然而,壹些學者喜歡對梅花進行大刀闊斧的造型改造,梅花已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壹部分。張教授,妳認為這部分怎麽樣?
:應該說各有各的特點,但主要是陳教授說的,側重於自然,因為在文化和自然之間有壹種天人合壹的東西。此外,加工不應過度。我仍然反對技術性的東西。我們應該知道如何在加工的同時與自然結合。現在插梅花,隨意挑兩枝,但是插的時候要有主次位置,要像舞蹈演員壹樣,要有姿勢。事實上,它有自己的風格。此外,芽和枝的不可彎曲性和柔軟性具有魅力和節奏。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分支,則必須有主次,並且必須有姿勢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插入時應考慮這些因素,插入時會有美學內容,而不是隨便插入幾個分支。
王魯湘:修剪是壹種高雅的藝術情操。張教授認為適當的藝術加工是可以的,但要有底線,不能把它變成“病”梅。比如在花卉的選擇上,陳教授主張半苞半花。我身邊的梅花很好,花朵半開,花骨大大小小。
張立辰:插花是有取舍的。這通常是可以的,但有些需要刪除。什麽?離開什麽?這是審美層面。
陳平:梅花就像水墨畫。繪畫追求自然。事實上,園林也追求自然。剛才我提到梅花有自然的壹面,但它也會被搬到大廳裏。搬進大廳,加工過的梅花也在追求自然,它的枝條就像壹只蠍子。
王魯湘:謝謝妳們,教授們!妳有沒有註意到我們今天的四位嘉賓和我,主持人,看起來像壹朵梅花?我們四個人是梅的分支。上面只有壹朵梅花,位置剛剛好。在枝頭的黃金分割上,這朵梅花就是我們著名的蘇州評彈演員盛小雲女士。今天,盛曉雲女士除了和我們討論梅之外,還必須先完成壹項任務,用壹朵梅花為大家制作梅茶。現在我們身邊都有茶杯。讓我們請盛女士把梅花放在壹些男人的茶杯裏。(盛曉雲制作梅花茶)
王魯湘:實際上,剛才我們在古人賞梅的過程中包括了幾個環節。首先,我們的梅花和梅枝可以到達現場。壹定有人拜訪過梅,尋找過梅,探索過梅。然後我去梅林折梅,把梅枝帶到現場,然後兩個著名畫家插梅;插上梅花後,著名評彈演員盛女士為我們泡了梅花茶。然後我們嗅嗅這樣的聯系是多麽豐富,正是在這樣豐富的聯系中,我們的古人陶冶了他們的文化和審美心靈。
與普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許多描寫梅花的詩歌並不使用強烈而壯觀的筆墨,而往往描繪相對孤獨的美,這是古代文人所欣賞的。
王魯湘:剛才盛女士講話的時候,我聽到了天籟之音。請問盛小姐,我們蘇州評彈有沒有關於詠梅的題材?
盛曉雲:當然,評彈是蘇州文化的土生土長的產物。平潭與梅花有關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有經典小說《三笑》,還有梅婷的《唐伯虎與秋香》。
盛曉雲:故事說的是唐伯虎追秋香到了無錫。但是,他能遇到秋香絕對不容易。秋香跟著老太太進了中門。唐伯虎伺候兩位少爺,少爺叫唐伯虎在花園裏折些梅枝。當他進入花園時,他碰巧看到壹個場景,那就是在梅亭旁邊采摘梅花的秋香。假山上面的壹朵梅花特別漂亮,秋香爬到假山上去摘。摘下來之後她突然覺得自己怎麽爬這麽高,然後她就慌了。正當唐伯虎出現時,他伸手去接她。當然,秋香壹開始不敢碰他,但他站得太高了,害羞地接過來。這本書是我們蘇州評彈的經典精選。
盛曉雲:當然,還有非常著名的毛主席詩詞《詠梅》。
王魯湘:請告訴馬亞中教授梅花首先是壹種植物。中國盛開的木本植物太多了,那麽梅花在植物學上有哪些顯著的特點使我們後來的知識分子在精神上將其升華呢?
馬亞中:我們欣賞這種梅花,它不是壹種普通的觀賞形式。首先,梅花在冬天結出花蕾,在春天,它們首先開花;二是梅花顏色淡;梅花的香味不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清香暗香。而且梅花的形狀也很小,從形態上看並不那麽搶眼。所以欣賞梅花,我認為主要是欣賞它的精神,這與它的生物學特性有關。許多描寫梅花的詩歌並不使用強烈而壯觀的筆墨,而往往描繪相對孤獨的美,這是古代文人所欣賞的。
王魯湘:剛才馬教授講了梅花的幾個特點,這似乎不符合自然界的常識。因為常識告訴我們,通常是在春風開始之後,氣溫上升,萬物復蘇,百花齊放。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在極端的氣候下,我們也會看到壹種花,它會驕傲而孤獨地綻放。當然,這壹特征很容易讓壹些人思考,在某些極端困難和艱辛的情況下,人們如何仍然可以過上精彩的生活。梅花為我們樹立了壹個好榜樣。
王魯湘:除了這個,還有壹個。我們中國的農業文明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我們國家的緯度跨度也很大,所以我們不僅有四個截然不同的季節,而且在四季的中間還劃分了24個節氣。為了配合節氣,我們在大自然中找到了24種花卉,其中第壹種就是梅花。梅花是龍頭,即獨占天下之春,或先取天下之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後來很多文人都賞梅花。
馬亞中:我覺得這是肯定的。梅花是“後世人之樂”。當百花齊放時,它並不為自己的成就而驕傲,而是與所有的花朵壹起享受快樂。這樣看來,梅花除了傲慢之外,似乎還有謙遜的壹面。“當山花盛開時,她在灌木叢中笑。“毛澤東揭示了這壹點。
王魯湘:但是梅有酸的壹面嗎?
馬亞中:(笑)古代文人很容易酸。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它是高尚的,但在刻意崇高後,它有壹種酸味。我認為在現代社會自戀是不好的。我們應該與時俱進,與社會交流,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不要學習梅花的孤獨特征。
王魯湘:過去,由於春秋戰國以後,特別是魏晉以後,“士”這個階層逐漸失勢,出現了清冷的知識分子。我認為文人賞梅實際上是漢族文人賞梅。
我們已經談到了酸梅,因為梅花落下後,它會結出壹個果實,而這個果實就是李子。這種李子的特點可以用壹個字“酸”和兩個字“非常酸”來概括。由於梅花酸的特性,梅花成為中國人最早的經濟作物。由於鹽和酸可以帶出各種適合的味道,因此被吳忠地區的農民廣泛種植,從而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酸梅”並不是壹個過時的東西,它在今天蘇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壹席之地。盛曉雲女士是蘇州人。請告訴我們蘇州人是如何吃酸味食物的。
盛曉雲:我記得我小時候喜歡吃青梅,青梅又酸又甜,夏天吃的酸梅湯就是用酸梅汁做的。還有梅花糕,壹種精致的小吃,這可能是蘇州的特產。我們經常在講故事的桌子上使用折扇作為道具,有些扇頭是梅花形的。至於畫家和畫家,他們經常在扇子上寫和畫壹些梅花和樹枝。
在蘇州人的生活中,與梅花有關的事情相當多。剛才說到評彈,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昆曲。現在《牡丹亭》非常受歡迎,而梅花在《牡丹亭》這部劇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主人公叫劉夢梅,但他的真名不是劉夢梅,而是劉春清。他做了壹個夢,夢見壹個美麗的女人站在梅花樹下,說她與他有壹段婚姻,於是他把她的名字改為“劉夢梅”。然而,杜麗娘有壹個“夢想”,想得太多了。臨終前,他要求父母將他葬在花園裏的大李子樹下。他的父母痛失愛女,特意為她建了壹座“梅花寺觀”供奉神靈。三年後,柳夢梅在梅花樹下遇到了杜麗娘的靈魂,杜麗娘獲得了重生。《牡丹亭》中最精彩的故事其實與梅花有關!
王魯湘:似乎很多蘇州人喜歡在名字中使用“梅”字,男孩子也不例外?
盛曉雲:是的!比如我的大老師姚引梅是個男生,我們評彈圈還有壹代梅姓人物。還記得在老師家裏看到壹句很醒目的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與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