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這個題目是
rantankerous
的,有點想故意吸人眼球。但其實我想說的東西和新聞無關,
YES
,和新聞無關。
兩年前,我是喜歡搜狐甚於新浪,壹般每天工作前都要先看搜狐,再看新浪。但後來,我發覺我習慣於每天打開網站先看新浪新聞,而後才去看搜狐新聞。這壹潛移默化的變化,我也沒有留意過,也不知因何而生。
今天,編輯扔給我新的雜誌和報紙,都是最新期的,很雜,香港臺灣西方的壹大堆。很多人都覺得西文刊物要比我們的好看,這點我也認同,畢竟壹是西方字體原本就比漢字更具設計排版上的律動美(整體而言,鉛印漢字不太好看);二是人都有對陌生事物感覺印象深刻的潛心理狀態,我也如此。盯著桌上壹大堆港、臺、西的雜誌和報紙,我突然就想到到底是什麽東西在慢慢影響我的閱讀習慣?
從搜狐和新浪的新聞質量上來看,自從“家在北方”去了之後,新聞本身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上,所以這兩家現有的新聞差距並不是影響我閱讀習慣的主要原因。但不管是報紙,還是網站,都有壹個
set up type
的問題,每次的版式調整都應當更為迎合讀者,讓讀者更為舒服。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對外刊登的廣告,都是強調自己在機場、咖啡館或汽車上的閱讀方便性,所以它的廣告畫面壹般都是壹個人把報紙舉在手上很容易地瀏覽,廣告詞也大多是“在倫敦、在香港、在馬來西亞——可以隨時輕松獲取妳想要的新聞資訊”,
從來沒有用過“我的財經新聞比別人多,比別人全”等這些宣傳口號。想到這裏,我有種感覺,我
認為我閱讀新浪的新聞時,總比閱讀搜狐的新聞時,要舒服些。
打開news.sohu.com和news.sina.com.cn
,可以看出兩家網站都采用了三欄的框架結構。搜狐把新聞標題導讀全部放在頁面的最左邊,把專題及壓版圖片放在了頁面的右邊。而新浪卻恰恰相反,把專題及壓版圖片放在最左邊,海量新聞標題都放在頁面的右邊。OK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有明顯太顯著的區別,但如果我們請壹組誌願者來測試閱讀方便性實驗,應該可以得出閱讀新浪新聞比閱讀搜狐新聞更為輕松快樂的數據結果。我不知道搜狐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實驗,如果沒有而且願意的話,我倒是很樂於報名做誌願者。
WEB瀏覽和平面閱讀有沒有相通之處?壹個習慣於生活中平面閱讀的讀者,會不會也必將更適應於這樣方式的WEB瀏覽?比如我們習慣平面印刷中從左往右讀,然後NEXT PAGE;我們習慣看左邊更大的圖片,右邊具體的內容文字。就像我們用右手去翻頁壹樣,都是潛移默化的動作。中國的留學生到國外留學,最不習慣的便於靠左邊行車。那我們在閱讀搜狐新聞和新浪新聞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些原因而造成讀者的舒適度區別?
我細心留意了壹下,我在瀏覽新浪新聞的時候,鼠標的活動範圍大約是在頁面的右下部。因為頁面很長,我不管是用鼠標中間的滾輪還是光標拖動頁面最右邊的滑塊,之後我很方便地就在點取右側的條列新聞,壹條條地瀏覽。而我在瀏覽搜狐新聞的時候,我的鼠標活動範圍卻往往是整個頁面的跨度——因為我需要到頁面的最右下角去拖滑塊,將整個頁面往下拉,而之後我還要將鼠標跳到頁面的最左上角去點取條列新聞。如果對於壹個習慣於快速掃讀的讀者來說,這似乎是壹個很不愉快的工作。
鼠標大多數時間是停留在頁面右下側的,這是國外已有的實測數據結果。那麽路線的軌跡長短也就影響到了讀者的閱讀舒適性。其中道理就如同國內的家裝設計業水平和國外的設計水平差距壹樣:我們剛知道功能區空間分隔的時候,人家在追求在各個功能區之間行走路線的最短距離。這雖然不是致命的差距,但如果養成閱讀習慣之後,則很難更改。
我想我可以肯定的是,我習慣了新浪新聞閱讀時的舒適,才往往會更壹個去讀它,舒適帶來的結果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短的距離我最快地瀏覽了所有新聞。
我的感悟:其實就是兩個原因:壹是傳統閱讀習慣,二是惰性。我比較認同第二點。
當初我選擇新聞網站的時候,考慮的原則是:壹速度要快,二版面要簡潔,因為大家的內容都是差不多的。然後就逐壹去看那些主流新聞網站,最後選擇了人民網。其實就是覺得它網速快。
其實要說,新浪網名氣最大,但當初我硬是進去幾次都決定不選他,原因是我壹看到那些海量的導航條還有那些字號全都壹樣小的標題超密的行距還有那長到幾乎不見底的首屏就覺得頭痛,本來網絡資訊就過多垃圾了,還要弄成這樣,是我的失敗麽?相比之下搜狐還好壹點,有大有小,有繁有簡。新華網與人民網字號都很大,這是要照顧高齡的領導人?
最近把主頁換成了新華網,因為人民網太強了,全是DANG的聲音,我怕我……,於是就換了。之前總覺得新聞內容都差不多選哪個都壹樣,後來學了傳播學等就覺得不是這樣的。新華網視野還比較開闊,但還是有點…,網易的廣告太低級趣味,鳳凰網有點不夠大眾,至於那些報紙的網絡平臺,就更不行了,很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