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 為什麽明星的光環大於科學家
1?科學家和娛樂明星的名1.1?名氣的大小如果說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是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那麽娛樂界影響的是我們生活的內容。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而生活內容每個人每個時刻都在選擇,生活內容距離壹個人更近也是更直接。而且科學作為的是壹個國家的整體綜合的來講,而娛樂卻是在商業推動下的壹個個秀場。科學是冰冷的,而娛樂是對大眾的了解和對主流市場的分析上的商業活動,宣泄了人的內心,使人的生活豐富。科學是專業的,只有很少的專業的媒體會報道,而娛樂是大眾的,可以通過各種媒體來直接面向大眾。直觀感受告訴我們娛樂明星的名氣即在民眾裏的知曉廣度遠遠大於科學家。很簡單的例子,知道壹個三流明星的人數可能比知道中國食品界最知名的泰鬥的人還要多,這基本是不爭是事實。明星面對的是通俗大眾,科學家鉆研是科學理論面對的圈子更加狹窄,知道他們理解他們的肯定更少,這是社會階層的分布決定的,可以到達科學家境界的人畢竟還是少,所以知道科學家的人比知道明星的人少完全是正常的,即便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對壹些著名的明星也是耳熟能詳的。可以說,明星和科學家面對的對象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從職能角度來說,演藝界就是被人關註,為人提供消遣,所以他們的曝光率會比較高。而學術界則不同,學術界的作用是潛心鉆研,而不是拋頭露面。最近壹批明星學者在社會上引來諸多爭議,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於學術界的期望多在於他們的學術成果,而不在於他們的知名度。科學家名氣不夠“大”還與我國國民素質不夠高有關。娛樂界的屬性就是讓廣大群眾去關註,從理論上講他應該是建立在科學界的基礎之上的。因為科技帶動生產力,壹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才會加強,壹個國家綜合國力提高了才會有更多的人們去關註娛樂,科技的進步是受國家高層領導關註的,代表的是壹個國家的進步,是國際性的,在中國,受過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還很小,所以感覺不到科技成果會受到較大的關註。娛樂界帶動的多數是中學生以及更低學歷的群體,而這樣的群體在我國占多數,而且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成為某些群體的fans是自然現象,因為娛樂界給人們的感覺是最前衛的,但真正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就會對“前衛”這個詞有自己的理解。袁隆平說:“毛主席說過,人怕出名豬怕壯。我現在是有點小小的名,但是就感到很不自在了。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們開玩笑,說我在填表時,應該在愛好壹欄填“自由”,在特長壹欄填“散漫”。現在我還是喜歡自由自在,最怕興師動眾。太隆重太正式,反而使我感到拘束,當個普通老百姓是最好最自由的。”由此看來,名氣大也不壹定是好事,大家都比較關註明星,甚至刨根究底愛屋及烏,希望知道明星的家人等情況,於是狗仔隊應運而生。從這個角度來講,明星也很辛苦,沒有自己的私生活,相比之下,科學家這方面的煩惱基本沒有。1.2?名氣的持久——名聲叔本華說過,名聲和榮譽(即此處的名氣)好比孿生兄弟,名聲是不朽的,不像榮譽般短暫。[1](P39)雖然在同壹個時間裏,娛樂明星獲得的名氣在空間上占了優勢,但是縱觀人類發展歷史,真正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他們的名氣更加持久。壹百年後我們依然記得馬克思和愛因斯坦,但誰敢保證我們還記得周傑倫和劉德華。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星在空間上占的優勢也會被削弱。形容壹個明星名氣在鼎盛時期我們用“大紅大紫”,壹個明星紅了壹陣,我們用“名昭壹時”,而明星不紅之後用則用“過氣”來形容。在當今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壹個人從無名到有名,如果快的話,可以壹夜成名,於是有“造星”活動,媒體的不遺余力和公司的財大氣粗可以將默默無聞的人“捧紅”,如果明星犯了錯或讓某些“身居要位”的人不高興,也可以被“封殺”。明星的背後是龐大的公司在運作,這跟公司的商業利益——“利”緊密聯系在壹起。這意味著壹旦公司不能從明星看到商業價值,或者壹旦明星給公司帶來的利益不如期待的那麽多,公司就會停止需要經濟投入的壹切宣傳活動,明星的名氣也就偃旗息鼓了。但是科學家的名氣完全是靠對科學技術的真正推動和貢獻積累起來的。媒體的報道和關註更多是自動自發的,只是這種自動自發在力度上,在量上和娛樂圈相比會小很多。“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艱險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馬克思的這壹名言說明科研工作不是那麽壹帆風順的,需要堅忍不拔的意誌和孜孜以求的執著,而媒體關註的是也只能是成功那壹刻,所以科研界受到的關註相對較少不足為怪。也正是這種默默堅持和厚積薄發,使得科學家的名氣更加持久綿長。娛樂界就是人們的娛樂,和科學界不能相提並論。科學界的成果和影響會是歷史性的,娛樂界也許只是曇花壹現……1.3?國內與國外?應該認識到,國內和國外對科學家的重視程度是不壹樣的。在這方面,國內的媒體需要檢討。2007年2月28日,壹位名叫彭桓武的科學家孤獨地走完了他92年的生命歷程。這位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 “兩彈壹星功勛勛章” 獲得者、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逝世的消息,除了在中科院網站、部分科技類報刊與其家鄉—— 湖北麻城的地方媒體有報道外,鮮有人聽聞。在美國,愛迪生、愛因斯坦的知名度絕不亞於洛克菲勒和比爾·蓋茨,但在中國年青壹代的心目中,華羅庚、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的知名度則或許遠遜於目前媒體頻頻渲染報道的馬雲、丁磊、章子怡和周傑倫。“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在政府已將“科技創新” 定為基本施政國策,舉國上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候,公眾在科學價值的認識、尊重科學的意識、科學素養的建立等問題上,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浮躁的社會心態、失衡的價值觀念,正成為阻攔中國科技不斷前進的障礙。無論科學家還是文藝界,大師與壹個民族或國家的關系,往大裏說前者是後者的靈魂,往小裏說前者是後者的最佳名片。[2]因此更多的媒體對科學家以恰當的表現形式進行關註和宣傳,對喚起社會各界關註中國當代科學家的價值與貢獻具有積極意義。1.4?學術明星如果說之前90年代出現了瘋狂的追星卻沒見到有人把科學家當做明星那麽瘋狂來崇拜和追隨的話,到了現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21世紀,於丹,易中天等壹批學術上的明星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在簽名售書的時候也壹度出現擁擠混亂的局面,大家的瘋狂勁兒壹點也不比對明星的追捧冷清。2?科學家和娛樂明星的利2.1?利之多少魯國平在《中國明星為何比科學家拿得多?》壹文中提到“中國這樣壹個窮國,壹個發展中國家據估計每年用於娛樂中的金錢卻達到幾萬億之多,僅僅支付各類明星的演出,廣告等費用就是壹個天文數字,在明處藝人們每年進項有億萬的並不鮮見,壹個演唱會藝人幾小時收入少者幾十萬,多者幾百萬,演員拍壹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甚至達到1500萬之多,暗中女明星性交易即賣身從中國拿去的錢簡直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我想對於明星和科學家收入多少的比較,我們不該壹味的認為明星拿的錢就比科學家多,這種比較本身就是錯誤的,二者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壹定要比,就要將娛樂圈裏真正稱得上藝術家的和科學家比。科學家和明星的收入高低也許客觀上的確有差別,但就因為這個說社會不公未免太失偏頗和水準了。我要反問壹句,中國明星為什麽就不能比科學家拿得多?我們看到的明星的是風光的壹面,看到的是收入最高的幾個明星的代表,實際上很多明星不是明星而是戲子,他們受制於公司,壹旦被雪藏可能這輩子再也別想出名了。此外,科研界的大老板壹年經費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也大有人在,可是真正投入到科研中的錢絕不是全部,有壹部分科研經費會被大老板通過各種方式占有,只不過是潛規則而已,他們的灰色收入根本沒法計算,因為沒有媒體去挖掘,沒有科學家收入排行榜,所以自己到超市買東西開辦公用品類別的現象非常正常,這也是壹種變相的財富。小老板也是如此,只是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誰敢說科研界的人有這些“待遇”還過得不好呢?當然,我不否認,確實有的科學家靠發的壹點相對微薄的工資生活,努力了大半輩子沒有拿到大的項目或大項目的資金扶持全部投入到科研中去,壹直保持清貧,壹直堅持不懈,這值得我們敬仰與尊重,這需要社會關註和政府支持來改善,給他們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明星吃的是青春飯,常青樹極少,可是科學家是越老越值錢的,隨著職位的提升,雖然真正的薪水增長不算巨大,但是手握的資源是越來越多的,這點明星只能望洋興嘆,這就是為什麽有很多明星要下海經商,因為壹旦籠罩他們的光環喪去,他們還能憑什麽賺錢,只有自己的雙手!“2007華人知識財富榜”上袁隆平、李振聲、吳文俊、丁肇中等21位為人類進步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榜上有名,根據相關專業評估方法所得結果,其擁有的只是財富價值均為——科技成果有形價值在人民幣500萬以上;科技成果無形價值人民幣1億元以上。[3]將科學家的價值用貨幣形式評估表現出來,這是對科學家價值的肯定。這比直接將科學家的收入和明星進行比較更有實際意義。2.2?對利的態度對於不同的人,同樣的利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在錢很少的時候,錢的增長可以給物質精神生活帶來極大地滿足,但是當錢的量達到了壹定的程度,再往上增加意義就不大了,這就是為什麽錢對富人來講只是壹個符號而已。壹般來說,人的內修的高低與貪欲的大小呈負相關,內修越高對名利越是會看淡。我們知道很多科學家他們在哲學上都是深有造詣的,細心觀察壹下掛在圖書館的名人畫像,很多院士其實同時都是哲學博士。他們的精神境界很高,與沒有這種修養的人相比,他們對物質財富的需求就相對更低。可能某人要反駁說,如果科學家突然急需大量的錢怎麽辦?比如其自身患了重大疾病或親戚朋友患了重大疾病。關於這種假設,我不想過多辯駁和論證,我覺得政府會埋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世俗的眼光去比較科學家和娛樂明星的收入本來就顯得非常得無聊與低級趣味。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就好比壹個習慣了遊泳池裏水的清澈的人去憐憫廁所裏蛆生存環境的惡劣,並拿它和魚兒的生活環境相比,並認為同是在地球,為什麽生存環境相差那麽大,這是造物主的不公!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要惡心或詆毀誰。我只想說明,我們不能用科學家和娛樂明星得到的錢的多少來憤世嫉俗的說社會如何的不公正,除非有大量的調查報告表明科學家認為這是不公的,或者有大比例的科學家站出來說:我覺得這個社會太不不公平了,那些明星有什麽本事,居然名氣比我大拿的比我多,如果這個狀況再不改變,我就不幹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樣的假設尚未報道。袁隆平出名以後,尤其是隆平高科股市上市以後,在壹些人眼裏,袁隆平很有錢!壹份頗具權威的評估機構報告也稱,袁隆平的身價為壹千多億。但事實上,他每個月的全部收入連工資和補貼加起來總***4000多元錢的樣子。他樂呵呵地說,這些收入不低了,夠我花的了。袁隆平對於金錢的觀點,壹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在他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壹個數字。“錢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沒有錢,飯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錢夠壹般日常生活開銷,再小有積蓄就行了,對錢不能看得太重。”?[4]科學家就應該有這種金錢觀,即對科學事業的不懈追求的目的不是為了追逐金錢,科學界本來就不是壹個容易賺到錢的地方,如果最終的目標是“發財”就應該奔到憑自己特長最容易賺到錢的職業去。馬克思終生所追求的價值理想是“人的價值”的終極目標得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實踐是實現人的“目的性價值”——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人“正是依據不斷的從實踐中獲得的自我認識而不斷地調整追求的向度,從而達到最終的實現。”[5]從這個角度講,科學家追求的向度和娛樂明星是不壹樣的。3?科學家和娛樂明星的價值3.1?職業選擇馬克思嘹亮的話語[6]P459至今回響在耳邊:“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強調科學家職業的崇高而貶低娛樂明星的價值。前段時間曾看到壹篇名為《讀博也是壹種生存方式》的文章。從某種意義上講,搞科研和挖煤、掃地、洗盤子壹樣是某些人的壹種生存方式。想必沒有人聽過說洗盤子的人在名上期望達到和明星壹樣的高度?到了21世紀人的發展更加自由,選擇職業更加註重個人的發展。人各自獨具異彩,每個人都會盡可能選擇擅長、感興趣的職業,即便是為了生活決定選擇某個職業,也是他的能力使之在該行業足以立足。所以選擇科研的人在思想境界上不定就比寫歌唱歌的人高尚,只是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比較適合搞科研或有能力走到科研的道路上而已,順便就為人類做貢獻了。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有這樣的人存在,長著壹張明星臉很有明星潛質,聰明過人,同時面臨進入科研界還是學術界的抉擇,但為了人類進步,最終毅然決然選擇科研事業,只是到目前為止,恐怕還很難舉出這樣的例子!3.2?社會地位科學家在社會上的地位高於娛樂明星。受到崇拜的人多寡與社會地位的高低,這是兩個概念。我認為,科學家在人格上的獨立性遠遠高於明星,他們的科學成就換來的民眾認可度也要高於明星。最近成龍在博鰲論壇的壹次講話中提到:太自由就會像臺灣和香港壹樣,變得很混亂,所以他慢慢覺得,中國人還是需要被管的。”在這段話裏,兩個關鍵詞成為口誅筆伐的要素――“太自由”和“需要被管”。他的潛臺詞其實是指——香港的社團活動壹直都很活躍,所謂的“社團”,也就是指通常所說的黑社會,香港的黑社會勢力不僅控制了黃賭毒等滋生罪惡的行當,還同時把手伸到了娛樂界等等其他領域。成龍“太自由”了這三個字,蘊涵著很多辛酸和無奈,也有怨憤和譴責。如果像成龍大哥這樣壹個呼風喚雨的人都有那麽多的無奈與哀怨的話,那些名氣比他小的,千千萬萬我們不知名的明星所受到的氣,受到的潛規則,受到的人格不獨立方面的委屈我們可想而知了。而科學家在中國是非常受到尊重的,被“社團”盯上,被狗仔隊圍追堵截的概率幾乎為零吧?3.3、科學界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價值理論的最後守護者[7]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在於為人類社會作貢獻,但在當今社會我們會強烈感到人生價值觀的嚴重傾斜及其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價值形成的巨大反差。3.3.1個人主義價值觀——個人和集體錯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以集體主義為核心,這是人生價值取向的出發點。當今壹些人在選擇和確立自己的價值目標時,離開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片面強調自我,完全從“自我”出發,以“自我”為中心。科學家在從事科研活動的時候往往是壹個團隊壹起協作,很多大的科技成果也往往是壹個學術梯隊多年***同潛心研究的結果。比如,神州六號飛船系統***由7大系統13個分系統構成,***有設備600余臺,軟件82個,元器件10萬余個,並配備有錄音設備。其中,7大系統分別是:發射場系統、運載火箭系統、航天員系統、載人飛船系統、測控通信系統、飛船應用系統、著陸場系統。在這七大系統中,大量用到IT技術與產品。而這龐大復雜精密準確的系統背後凝聚著壹代又壹代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明星雖然也有團體,比如S.J,S.H.E,BEYOND,但更多的還是獨自打天下。超級巨星,偶像基本上都是頗具個性的,排他的,唯我獨尊的,公司也傾力包裝打造明星獨特的風格、路線、造型。從這點上,娛樂明星和科學家形成強烈反差。3.3.2 實用主義人生價值觀——物質同精神分離物質生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無論哪個社會,只有當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滿足時,人類才能生存和發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8]然而,現在有些人,只講實惠,不講精神,不講奉獻,鼓吹“壹切向錢看”。錢多就多幹,錢少就少幹,沒錢就不幹。在社會交往中,索賄受賄,錢權交易,以權謀私。顯然,這種只講求實惠,把物質同精神分離的處世哲學是極端錯誤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大敵,我們必須給予抨擊。很多科學家研究的是基礎理論,從短期來看是看不到經濟效益的,甚至長期看來也不能轉化成生產力,實用主義是基礎科學研究的大敵。所以刻意的將科學家和娛樂明星放在壹起比較,用赤裸裸的金錢來衡量公平,並因此渲染科學家的利少名次,只會給原本寧靜平和的科學界帶來喧囂和浮躁,這百害而無壹益。4?小結總之,人的基本價值是平等的。當我們提及人的生命的存在、自由、人格、尊嚴等人的基本權利時,人人是平等的。只要人們不損害社會利益或他人的權益,就應該得到保障。在基本價值平等的基礎上,人們由於對社會的貢獻的不同而享有的各種非基本價值則是不平等的。對於非基本價值的享有,只要是由於對社會的貢獻所獲得的,我們就應該尊重,這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9] ( P284)掌握了輿論導向權的媒體不要過多去拿科學界和娛樂界進行無謂的比較,如果有時間,不妨多普及壹些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的事跡和成就,因為他們的成長歷程值得我們思考,他們的高尚人格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成就值得我們去了解,他們也應該得到社會的肯定。科學家從事的科研活動是為了推進科技進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娛樂明星從事的娛樂活動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是壹種精神需求,他們都是在為人類的發展作貢獻,為社會做貢獻,他們都體現了人的價值。最後還有壹句話值得壹提,在明星背後有很多默默無聞的才華卓著的可以稱得上藝術家的幕後制作人他們可謂是流行歌星明星裏的“科學家”,他們不在我說的明星和科學家之列,不過很多名利勢價值的分析很多方面是介於二者之間的,在此不再壹壹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