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是壹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即位時,西漢王朝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政治都出現了較好的局面。漢武帝為鞏固和發展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行了壹系列“內興功利,外事夷狄”的活動。
包括:壹、改定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在內政建設上,武帝首先從思想文化領域改變漢前期黃老無為思想占統治的局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在宮中組建內朝,削弱外朝相權。設立十三部州刺史,打擊地方勢力。漢武帝進進壹步執行文景以來的削藩政策,於元朔二年頒布推恩令,又繼酹金事件,削奪大批列侯爵位,從而基本上解決了困擾漢代已久的諸侯問題。為了加強對地方豪強的監察,漢武帝還重用酷吏,由於也傷害不少無辜百姓;二、出師征伐,開疆拓土。漢武帝在位期間,開始對匈奴發動反擊。曾先後三次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深入匈奴境內,基本上解決了百余年來北方農業區受匈奴威脅的問題。漢武帝對外開拓的另壹件重要業績則是加強了對西域的和聯系。由於派張騫為使節,鑿空西域,開創了漢代絲綢之路的繁盛。此外,漢武帝還加強對西南及南方百越地區的開拓,設置了日南九郡,西南四郡等,有效地加強了對其的控制;三、財經政策調整。由於漢武帝即位20年頻繁的內外事功,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為解決這壹問題,他任用大鹽商東郭鹹陽、大冶鐵家孔僅、賈人之子桑弘羊等推行了許多重大的財經政策,如發行五銖錢,鹽鐵官營、均輸平準以及打擊工商業者的算緡告緡政策,這在壹定程度上使其中期的財政狀況好轉。
武帝晚年,因有悔於早年的內外開拓,窮奢極欲及迷信等造成的財政危機與社會矛盾的激化,因此頒布了著名的罷輪臺屯田詔的罪已詔書,轉變統治政策,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同,鼓勵農業生產,從而使得壹度動搖的西漢統治穩定下來。
因此,對漢武帝的評價,從時間要分為統治前期及其晚年兩個階段來進行。前期的內外事功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開拓了西漢疆土,但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危機,激化了社會矛盾。而後期的悔過對於壹個帝王來說,則尤為難得,這使漢武帝有別於秦皇,並為其後的中興局面奠定了基礎。
2、曹魏屯田制實施的背景、內容及意義。
背景:漢末戰亂,土地大量拋荒,社會上存著著勞動與土地結合的問題;對於漢末軍閥,軍糧的缺乏成為困擾其發展的最主要問題。而由於戰亂所造成的大量土地拋荒的情況則為曹魏實行屯田提供了客觀的可行條件,使得政府手中有可能掌握大量土地。
內容:公元196年,曹操為了解決軍糧,首先在許昌實行屯田。赤壁之戰以後,屯田的範圍更擴大了,收獲也更多了。所謂屯田,即把農民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數十人為壹屯,分種國家土地。屯田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屯田客是國家佃客,按四六分或對分向國家交納地租。這種形式的屯田,稱民屯。民屯有獨立的管理系統,設屯田都尉、典農校尉等職直屬於中央大司農。還有壹部分是軍屯,即以軍士耕種的屯田。屯田客的負擔很重,屯田客與士兵還有很強的人身依附性質,不可以隨意離開屯田土地。
意義:曹操實行的屯田制度,解決了曹魏軍糧問題,有利於曹魏軍權的強大。把大量土地和勞動力控制在政府手裏,在壹定程度上起了抑制豪強地主兼並土地和爭奪勞動力的作用,對於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屯田後期,由於剝削率的加重,屯田客身份地位的低落,屯田制度開始阻礙生產的發展。
3、評價孝文帝改革。
內容:改革基本上分兩期,太和十四年,孝文帝親政前,由太皇太後馮氏主持;此後,由孝文帝主持。馮氏改革的內容有:1、整頓吏治,地方官的任期按治績好壞為定,不拘年限,制定俸祿制度,嚴懲貪贓者。2、建立三長制。485年,李沖提出推行三長制。三長制就是重建鄉官系統,五家立壹鄰,五鄰立壹裏,五裏立壹黨,用以代替宗主督護的統治。3、實行均田制。北方經長期戰亂,經濟雕敝,同時國家也得以掌握大量無主荒地。485年(太各九年)頒布均田令,按戶授田,男子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受露田二十畝。另有休耕土地,加倍授與。露田不得買賣,桑田則為世業。此外官吏亦按官職高低受職分田。同時還制定了與均田制相適應的新租調制。廢除九口混通法,實行定額租稅制。規定:壹夫壹婦的小家庭為受田納租單位,壹夫壹婦出帛壹匹,粟二石。
490年,孝文帝親政後,為了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決心進壹步推行改革和漢化。494年遷都洛陽,接著實行了壹系列改革鮮卑舊俗之舉,包括:禁胡服,斷胡語,改籍貫,改姓氏,定姓族,與漢人通婚,尊孔崇儒,興復禮樂等。
意義: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使各少數民族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發生歷史性的進步。這場改革也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4、何為分封制?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意義
分封制就是周王將土地和人口分配給周王的兄弟、親戚及有功之臣。其特征是,以血緣為紐帶,以姬姓為核心,建立了建立起周天子統轄下的地方行政系統,這是壹套上自周天子下至士的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從而在壹定時期內有效的加強了周王室對全國的控制。分封制還為維護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壹等級序列的禮制的產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周初分封是與當時社會條件相適應的。周初分封比商時方國、小邦林立的局面是個進步。分封諸侯的結果,鞏固和擴大了周的統治區域和勢力範圍,使周成為壹個遠遠超過商的領土,強盛的奴隸制大國。這對於開發邊遠地區、擴大先進文化的影響,促進民族融合起了壹定作用。
5、西周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怎樣的?
西周的地方制度是“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王室直接統治。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分封給諸侯,分邦建國。諸侯對天子保持著臣屬關系,承擔各種義務。諸侯在封區內亦實行分封,將土地分封給大夫作采邑,大夫又把土地分封給士。實行世襲制,父死子繼。這種“分土封侯”制度周初起到對周王室的屏障作用,有利於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促進了各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6、何為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所謂“井田制”有三種含義:壹是土地所有制。周天子是全國土地的所有者,他以***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將封地內的土地分封給大夫以至於士。各級貴族只有受益權沒有所有權。二是土地的形式。井田壹般經過精心的疆理,整治成方塊田,田地間有縱橫的溝渠和道路。每壹塊稱作壹田,九田為壹井。三是經營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隸稱作庶人,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時把這種耕作奴隸成批的賜與臣下,以周天子為首的各級奴隸主貴族驅使奴隸在井田上耕作。
7、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主要歷史背景是什麽?他們為什麽要以“尊王攘夷”相號召?
(1)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衰微,天子的威信下降。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述職等。土地被鄭、晉、秦、楚等國或戎族侵奪,天子實際擁有的土地和人口已和壹個弱小的諸侯國差不多,政治、經濟都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於是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等大國爭霸的局面。
(2)他們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因為雖然天子失勢,但畢竟是“天下***主”,仍具有號召力。因此只有以“尊王”相號召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被稱為蠻、夷、狄的周圍少數民族,乘機向中原發展勢力,向華夏族的諸侯國發動進攻。弱小的諸侯國難以自衛,就需要大國出面聯合其他諸侯國***同進行抵抗。因此,“攘夷”在當時也很有號召力。
8、商鞅變法的原因,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其作用。
秦國的春秋後期,土地私有制已產生。經濟和社會面貌都有了進壹步的發展。但是貴族壟斷政權,國君權力較小,國力很弱,在列國中處於不利地位。中原各國多輕視秦國。秦孝公即位後,下令招賢,決心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於公元前359年前350年進行了兩次變法,內容如下:(1)定“連坐”之法;(2)推行小家庭政策;(3)重農抑商;(3)獎勵軍功,嚴懲私鬥。(5)制定二十等爵,規定各級爵位占的田宅、臣妾奴婢的數量和衣服的等級。(6)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7)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8)廢井田,開阡陌:(9)統壹度量衡。
作用: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比較徹底的壹次改革運動。廢除了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存在。使秦國壹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日後統壹中國奠定了基礎。
9、略述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
春秋、戰國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由於處於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鬥爭復雜又激烈。當時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或提出主張,於是出現了壹個思想領域裏的“百家爭鳴”的局面。
10、簡述劉邦“重農抑商”的主要內容。
“重農”政策:
(1)復員軍隊,士兵都給予土地和宅舍;(2)號召逃亡的人還家,“復故爵田宅”;
(3)減輕田租為十五稅壹;(4)下令解放因生活困難而自賣為奴婢的人。
“抑商”政策:
(1)商賈及其子孫不得擁有土地;(2)不得為官吏;
(3)不得穿錦繡等名貴的衣服,不得乘車、騎馬攜帶兵器;
(4)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賦。
11、試述王莽代漢的社會背景及其失敗原因。
西漢時期,沈重的賦役和劇烈的土地兼並不斷造成自耕農破產,到漢武帝時情況已相當嚴重。 統治集團更加荒淫腐朽。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壓迫下,終年勞苦,不得溫飽,不得不依附豪強地主,忍受著“收太半之賦”的殘酷剝削。或者淪為奴婢,或者四處流亡。哀帝死後,西漢王朝統治的危機加劇,出身於外戚的王莽,便趁機奪取權力,。終於在公元8年,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
王莽改制及其失敗 王莽掌權後,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頒發詔令,進行改制。其主要內容是:
其壹,為了解決長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問題,王莽根據井田制度,實行“王田”、“私屬”制。其二,實行五均、賒貸和六筦制度。其三,進行了三次幣制改革。其四,實行統壹度量衡制度,
然而這些政策卻遭到了劇烈的反對,首先,改制或多或少地觸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尖銳;其次,制度本身存在弊病,如幣制改革變化不壹,給社會經濟造成很大的混亂,給人民也帶來了災難。加之吏治腐敗,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王莽改制沒有能夠解決社會危機,反而使百姓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終於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12、簡述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概況和原因。
原因:北方大批農民向江南遷移,他們帶來了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同江南人民***同開發了江南地區,促進南方經濟有了進壹步發展。
表現:農民興修了許多塘堰、灌溉農田;焚燒了茂草和叢林,或在湖泊周圍築堤排水,開辟出大量農田;牛耕也比較普遍地推行了;南朝後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農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13、簡述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概況和特點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襲隋制。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並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壹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勛爵制度。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系統:1、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政事堂;2、三省六部。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3、尚書都省;4、監察機關——禦史臺;5、事務機關——卿監。唐代官制的另壹個重要特點,就是翰林學士壹職。唐代在京有行政系統以外的差遣官翰林學士,在外的臨時差遣則有掌財計的度支、戶部、鹽鐵轉運三司。它們是三個各自獨立的部門,各以使臣蒞其事,到五代時才並為壹職,稱為“三司使”。
唐朝政治制度不僅為唐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對唐以後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角度來觀察,唐朝政治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1、唐朝最終結束了家國壹體和貴族門閥政治的國家體制,開啟了皇帝—官僚政治體制。
2、唐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後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模式。
3、唐朝各級官吏的任用都必須經過考試,官僚形態呈現出新的特征。
4、唐代政治制度壹直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而調整,體現出較強的自我完善的機能。
5、在政治制度的運行中,呈現出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
14、試談唐代文化的特色
壹是文化體系龐大完整,發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極具開放性;三是社會化。
唐文化體系中,包括文學、宗教與哲學、史學、藝術、天文歷法、地理、數學、醫學、百工技藝等方面,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數組成部分。這樣壹個龐大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唐文化的發達程度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當時唐朝的國都、亞洲的文化中心長安城為各國所向往。
唐文化內在的包容性,才使得佛教、伊斯蘭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異域宗教進入中國。唐初政治、軍事強盛,實行壹種開放的政策。唐初的開明君主李世民重視文化交流,為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統治留下了壹個開放的傳統。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對進入中國的外國使節和商人以禮相待,尊重留居中國的外國居民的文化、宗教傳統。唐朝政府還設專門機構掌管對外文化交流事務。唐政府的這種開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開放性的壹個重要原因。
唐文化的社會化表現在她向著靠近民眾和現實世界的方向發展,體現在宗教、文學、史學、地理學、醫學、民風等方面。
15、怎樣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影響
從主觀方面看: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動機包括三點。壹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二是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掠奪;三是對江南繁華地區的巡遊。由於在隋朝統壹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那麽,隋朝開鑿運河與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是有關系的。
從客觀上看:開鑿運河必然帶來沈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這也被許多史家列為隋的暴政的內容之壹;另壹方面,運河的開鑿還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對鞏固統壹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6、北宋君主集權制度的強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壹, 集中兵權。人事上解除高級將領兵權,體制上改革禁軍體制,削弱禁軍統領權力,改革領導機構,推行將兵分離制度。進壹步削弱地方可能的軍事權力,強化中央兵權。
第二, 集中政權。在中央分割宰相權力,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掌民政;以樞密使主管軍政;又以三司使總領財政,提高鹽鐵、度支地位。地方上取消唐朝由節度使負責的支郡,由中央派知州管理,並派通判牽制州郡長官。中央對地方實行“長貳分權”。
第三, 集中財權。地方除必要辦公費用外,所有收入均由轉運使上繳中央,消除形成藩鎮割據的經濟基礎,同時限制藩鎮享有的商業特權。
第四, 集中司法權。宋朝除在各路由提點刑獄掌司法,嚴格法制以外,還規定:凡死刑必須申報中央復審核準。司法制度有所恢復,大權基本收歸中央。
第五, 擴大仕途。廣泛吸收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治,不斷擴大封建政權的階級基礎。北宋以殿試為最高壹級的考試,皇帝直接掌握人材錄取權,唐代以來考官與考生形成的恩師、門生的從屬關系被廢除,糊名考校等措施嚴防作弊,吸引大批文人從政。
17、比較評述“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
慶歷三年,宋仁宗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任命範仲淹任參知政事,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推行新政。範仲淹提出10方面的改革方案,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新政以整頓官僚機構為主要目標,前五條和後兩條均是這個精神,其內容是對腐朽不能勝任的官僚加以淘汰,限制他們的提升;改革取士制度;做到信賞必罰。
王安石在仁宗時就上萬言書要求變法,萬言書集中體現了其變法的指導思想,即通過抑制兼並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財政收入,達到富國;通過整修武備、訓練軍隊遏制遼夏,實現強兵,扭轉積貧積弱局面。在富國強兵思想的指導下,王安石在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變法,富國方面推行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強兵方面推行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設軍器監。並改革科舉、學校制度,重視培養和選拔經綸之材。
兩次變法都是為了挽救北宋的政治危機,範仲淹變法的重點是整頓官僚機構,從政治入手,而王安石理財作為變法核心,從經濟入手。相比之下,王安石變法更有針對性,矛頭直指北宋的“積貧積弱”,措施也更加全面,力求損有余而補不足,在富國強兵方面收到了壹定的成效。
兩次變法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變法都觸動了官僚地主集團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激烈反對。範仲淹因此被誣欲結朋黨,失去皇帝信任。王安石變法失敗也有其個人原因。王安石的改革有操之過急之處,壹些新法在執行過程中對下層人民產生了危害,為反對派提供了口實。王安石性格上又過分固執自信,造成變法派陣營屢次分裂,使自己日益孤立,變法最終失敗。
18、簡要評述元朝大統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元朝的大統壹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三個多世紀的分裂狀態,有利於文化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擴大。基本奠定了中國的現代疆域。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王朝,是第壹個跨過長江的北方民族,蒙漢各族封建階級的聯合政權,蒙古人、畏兀兒人入主中原政治,加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從多方面推動了統壹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於各民族間的互相交往和新的聚合。其開放、寬容的宗教文化政策,促進了多元化文化的發展。元朝有光輝燦爛的文化科技成就,邊疆得到開發,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活躍,尤其是遼闊疆域的統壹及其相應措施影響深遠。
19、行省制度評價
元朝在地方實施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行省”之名始於金朝,原為中央官員到地方行使中書(或尚書)省職權時的臨時軍政派出機構,元朝將其逐步確立為常設的地方壹級行政區。元代大都和周圍地區,包括今河北、山東、山西及內蒙壹部分由中書省直轄,稱為“腹裏”,全國其他地區則劃為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行省官署配置與中書省大體相同,各省長官統領境內壹切軍政大事,具有極大實權。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行省制的確立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壹大變革,省的名稱壹直沿用到現代。由於實行行省,元朝比前代王朝直接統治了更多的邊疆地區,將其更有效地納入中央統治中來,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壹,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雲南在唐、宋始終保持壹定的獨立性,元設行省後,行政管理壹如內地,西南從此與中原密不可分。
20、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
鄭和是我國傑出的航海家。在靖難之役中,鄭和從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賜他姓鄭,提拔為內官監太監。為了發展對外關系,確立明朝宗主國地位,招撫海島流民,襲剿海上盜寇,維護海上交通安全,明成祖特地派遣鄭和下西洋,對亞非各國進行貿易和訪問。從1405年(永樂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成為聞名世界的壹件盛事。溝通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各國、非洲東海岸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大大提高了明代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是中國人民對航海事業的巨大貢獻。他是世界航海家中的先導者。 他到達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倫布和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新航路要早半個世紀以上。
鄭和下西洋也有復雜的原因,主要有“蹤跡建文”說、“耀兵異域”說、穩定局勢,發展友好說、經濟原因為主說、政治原因為主說、雙重目的說、加強文化交流說、針對帖木兒帝國說和建立回教同盟說等多種看法。應該說性質上還是以政治因素為主,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打擊明朝逃到海外的敵對勢力,擴大成祖和明朝的政治影響,並未受經濟利益驅動,也沒有海外殖民的意圖。因此在成祖之後,再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航海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