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蘇這個詞最初來自國外的同人小說圈。在1973中,寶拉·史密斯創造了壹個名叫瑪麗蘇的虛構女英雄,她在自己的科幻迷故事中以其想象力而聞名。目前,瑪麗蘇不僅指同行作家的自戀心態,也指原創作家的心理現象。
隨著大量網絡文學被搬上熒幕,瑪麗蘇也進入了影視行業。隨著時代的演變,馬裏索爾不再局限於“完美”的直接定義,而大致可以分為“完美蘇”和“普通蘇”。
擴展數據:
瑪麗蘇,壹個虛構的名字,已經成為壹個代表性的精神狀態名詞,而且它不僅限於女性。對於這種男女都存在的心理現象,人們簡單地稱之為“蘇”,而以男性為主角的蘇文則被稱為“湯姆·蘇”或“傑克·蘇”。
通常,我們稱蘇王秀蘭為追求高富帥的女性欲望,稱湯姆·蘇/傑克·蘇為擁有三千後宮佳麗和個人英雄主義的男性欲望。
這類作品牢牢抓住了普通人渴望浪漫和反擊的潛意識,可以將自己投射到男女主人公身上享受虛擬的快感,這在貧富差距巨大的現實生活中太難遇到了。影視作品的存在就是為了白天給普通人做夢,而且寫得很好,很合理。那是因為作者的編劇功底深厚,沒什麽可鄙視的。我不能忍受的是那些不能隨意拼湊的作品,我甚至不能自圓其說。我迫不及待地想多看幾眼,我迫不及待地想為陰險的女二號鼓掌。
與其說我討厭瑪麗蘇,不如說我討厭粗俗的情節、上帝視角、人物及其過多的主角光環、作者的自戀心態和三觀不正。
蘇文不壹定不好,但蘇文有很多不好的詞。這是因為馬裏索爾的本質是作者的自我身體在壹個“甜蜜的夢”中的替身。如果以具有強烈主觀感受和自我意識的我作為主體進入故事本身,就很難寫出“我”這個角色的全面人格,尤其是缺點的塑造。這樣的角色沒有任何緩沖區,非常容易成為賣瓜的產物,成為完全的自娛自樂。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瑪麗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