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
200203年
分類號G2
分類名稱思想政治教育
原地名杭州
原發行號200203
原頁碼為183 ~ 185。
作者簡介朱,女,1970出生,浙江財經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杭州31012
分析和借鑒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德育與道德實踐相結合、主體性、獨立性與穩定性、包容性、層次性與進步性等特點,對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海外話題概述
上導向軸承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壹個島國。幾十年來,她不僅創造了令世界驚訝的經濟奇跡,還創造了令世界效仿的“新加坡精神文明”。其顯著特點如下:
第壹,德治和法治相結合
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是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壹以貫之的政策和主張。其中,德治是基礎。“德治”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壹是以德育人,即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的東方價值觀教育人民,使廣大人民群眾具有愛國主義和敬業精神的優秀品格,國家公職人員樹立勤勉廉潔的優秀品質。“十六字”所概括的新加坡精神是尊重工業和音樂、勤奮進取、正直高效。二是選擇“有德”的人治理國家,國家公職人員主張由道德精英擔任,使政府成為低成本的政府並具有感召力。
在以德治國的過程中,通常實施“教育”政策。然而,教育不是萬能的。此外,人們的道德修養不可能平均,思想覺悟不可能高,實行教育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是不可避免的。新加坡將思想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運用法律手段嚴懲各種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以約束人們的社會規範和行為。
為此,新加坡建立了壹套健全完備的法律。從國家大事到個人禮儀、衣食住行,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據不完全統計,新加坡共有383種法律法規。其中,罰款在新加坡最為著名,其名稱、金額和堅決執行的程度可能在世界上都是獨壹無二的。例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煙、過馬路闖紅燈、不沖廁所等。,均被處以20新元(如橫穿馬路、闖紅燈)至65,438新元+0,000元(如隨地吐痰、不沖廁所)不等的罰款;使新加坡成為名副其實的“刑罰國家”,難怪有人驚呼:“新加坡不是壹個自由的國家!”
新加坡能有今天幹凈、整潔、花園城市的美譽,的確是以剝奪少數人的自由為代價,卻換來了大多數人的舒適和幸福!
法律也是推動壹個國家發展的關鍵之壹。“法治”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它要求社會有健全完備的法律;另壹方面,所需的法律可以得到徹底實施。執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新加坡的法律能夠得到很好的實施,壹方面是公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另壹方面也依賴於壹大批公正廉潔、不偏不倚、素質優良的政府官員。他們壹改過去習以為常的“情、理、法”的行為邏輯,改為“法、理、情”,維護了法律的尊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化也成為新加坡發展的重要標誌。
第二,德育與道德實踐相結合
將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相結合,使理論付諸實踐,是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國民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新加坡形成了以國民意識為主線、以儒家倫理為核心、以培育共同價值觀為宗旨的理論體系。背景非常清楚。在開展以學校為主渠道的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家庭和社會的系統功能,輔以各種群眾運動,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新加坡非常重視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學校作為青少年思想建設的主戰場。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它首先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稱他們是“道德精神和社會精神的支持者”,他們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並將知識和道德作為選擇教師的兩個最重要的條件。其次,在新加坡實施“德育”,必須從小抓起,從小學壹年級到中學四年級都要開設思想品德課。在教育部開設的“儒家倫理”課程中,明確提出了開設“儒家倫理”課程的目的:
1.培養具有儒家倫理價值觀的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修養的人;
2.讓學生了解中國人固有的道德觀念和文化以及他們自己的根源;
3.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人生觀,使學生在未來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4.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據此,編寫了《儒家倫理》教材,宣傳了中國古代的壹些著名典故和道德故事,如“孔融造梨”、“愚公移山”和“勸學”等。,並將壹些深奧難懂的倫理道德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讀物,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向學生灌輸各種必要的道德價值觀和觀念。值得註意的是,新加坡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並非壹成不變。自1994以來,儒家倫理被好公民所取代,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
在重視德育的同時,也強調與道德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在學校,小學生要參加每天的升旗儀式和唱國歌;通常要求學生自己打掃衛生,中學生必須負責打掃學校的廁所。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社會開展的“忠誠周”“禮貌月”“敬老周”等各類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在道德實踐中養成良好品德。
不僅如此,新加坡還十分重視加強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在實現道德教育的同時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並開展各種群眾性的創建活動來動員社會,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了自覺加強道德建設的良好氛圍,促進了國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和責任感,提高了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根據新加坡國會交通和信息委員會黃海博士的統計,新加坡每年大約有20場全國性運動。最常見的有:禮貌運動、推廣華語運動、生產力運動、國民意識周、敬老周、勞工周、中華文化月、馬來文化月等等。李光耀和新加坡政府在開展各項活動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嘩眾取寵,講求實效,註重形式與內容的結合,大大提高了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和文明禮貌。這樣壹來,不僅提高了國民的整體素質,而且為新加坡社會奠定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投資環境,也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穩定發展,使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能夠共同發展。
第三,主體性、獨立性和穩定性的結合
儒家倫理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論形成的思想基礎,在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
如果說李光耀及其政府從建國初期就開始倡導“生存之本”——東方價值觀,並在大力弘揚東方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傾向於維護和弘揚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那麽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文化再生運動”則真正以主觀和自覺的方式將儒家倫理推向整個新加坡社會,使其得以控制新加坡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全過程。20世紀90年代,共同價值觀的建立表明,在儒家倫理在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主觀作用的同時,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進壹步獨立穩步發展。
這種相對獨立和穩定的特征使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獨具特色。在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沖擊和碰撞過程中,我們不會被他人同化,而是使中國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融合。這種同化是更高意義上的同化。
總之,在這場充滿侵略性或滲透性的東西方文明高度競爭的交流中,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這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論發展的壹個重要特征。
第四,包容性、層次性和進步性
吸收所有東西方文明的精華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論的精髓。在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新加坡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和容納東西方的各種文化,使東西方在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和互補,形成新加坡獨特的精神文明。
包容性是其最顯著的特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現代西方科學技術與傳統東方文化和價值觀密切相關。當今新加坡有三種廣泛流行的東西方文化或價值觀:(1)中國價值觀(即儒家價值觀)。這是新加坡社會主流的東方傳統文化或價值觀。占新加坡人口77%的華人擁有中國價值觀。壹方面,他們從小就在家裏被父母灌輸。另壹方面,這是60年代以後在學校受中國教育影響的結果。②英國人的社會價值觀。新加坡被英國統治了大約150年,並繼承了英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價值觀。(3)以美國人、歐洲人和日本人為主的外國投資者的工作方式和價值觀。這是人民行動黨在1959年執政後積極鼓勵和接受快速工業化投資的結果。第二,宗教和種族之間相互包容,和平共處。東方人和西方人,主要是中國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生活在壹個密集的城市裏,長期生活在壹個國家裏,和平相處,各自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沒有人吃或融化。第三,多語制和多元文化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毫不誇張地說,新加坡社會是壹個“東西方共存、匯聚百種語言、傳播萬種語言、容納多種宗教”的社會。在這種各民族文化匯聚的有利環境下,新加坡的精神文明自然可以廣泛汲取各種文明的營養和精華,從而豐富和升華自己的民族文明,使新加坡的精神文明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國際性。
層次性和進步性反映了新加坡精神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從新加坡精神文明的發展來看,不同階段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不同的:
20世紀50年代,新加坡社會處於動蕩時期,政府的目標是改變貧困的政治面貌。20世紀60年代,在克服失業和不確定性的條件下,目標是建立壹個強大而勇敢的社會。在20世紀70年代,目標是創造壹個舒適的自然環境和壹個清潔綠色的城市。20世紀80年代的目標是創造壹個幸福的社會,讓新加坡人互相關心和照顧。在90年代,新加坡應該成為壹個“經濟發達、文化素養高”的傑出社會。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軌跡。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只限於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它還致力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造和建設。讓人民生活在幹凈美麗的環境中也是新加坡政府的壹項政策目標,以此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標誌。可見,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始終與社會政治、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並不完善,需要進壹步研究。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突出成就在於它成功地將儒家倫理應用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正如許多學者所說,它是“儒家資本主義”,這是資本主義對文化進行改進的壹種形式和結果。新加坡吸收了儒家倫理的壹些合理內核,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帶來的壹些負面後果起到了壹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從儒家思想在新加坡的復興和發展來看,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壹致。此外,並不是所有人都稱贊李光耀的治國之道。有人批評他是“孔子”統治者,搞“家長式”專制。“新加坡之所以崇拜和復興儒家思想,是覺得儒家文化有利於家長式控制‘國家霸權’甚至專制,以及反對和壓制人民的民主訴求”等等。也有人說,如果這樣下去,新加坡將成為壹個僵化的國家。目前,新加坡的壹些年輕人也強烈要求推進民主,現任總理吳作棟表示將進壹步開放民主。可見新加坡在民主等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做得還不夠。
總之,探索和研究新加坡精神文明的特點,吸收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成果,可以為我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