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由全國13個省市的123個旗市縣遷移到這裏的,包括漢族、蒙古族、滿族等9個民族。現有15個村黨支部和2個政府黨支部,黨員總數380人。三岔河距阿榮旗98公裏,有雅三線、德三線、察三線、太三線四條水泥路與外界相連,交通便利。主要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大豆和雜糧,是阿榮旗大豆主產區。次生林面積廣闊,山貨豐富,有猴頭菇、黑木耳、蕨菜、蘑菇等,還有多種野生中藥材,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利條件。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號召下,三岔河人走上了以退為進的道路,在農田裏種植中藥材。成功的品種有赤芍、防風和黃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該領土有豐富的矽石礦物。這裏曾是抗聯將領馮誌剛戰鬥犧牲的地方,他的殉難地被列為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小學、衛生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商業發展迅速。自來水項目正在建設中,變電站建設項目已獲批。
管轄範圍:三岔河、沃爾會、新生、石井、百花、磨市、王窯溝、護林、琳琳、韭菜谷等10個村委會。
人口:18307(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