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建社會裏的秀才。
2、比喻指只註重書本知識,不註重實踐,脫離實際的知識分子(特指)。
3、泛指讀書人。古時多指儒生。《東觀漢記·趙孝傳》:“﹝ 孝 ﹞常白衣步擔,嘗從 長安 來過直,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閤下,書生也。《詩》、《書》、《禮》、《樂》是習,仁、義是修,法度是束。”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楊文公鶴誕》:“屬對用事,如老書生,而筆跡則童稚也。” 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後會鞫,果不得實。而書生之得免於赤誅者,皆公(袁可立)再造也。” 茅盾 《脫險雜記》十二:“人家說他戰前還在 廣州 教書,現在他雖然是遊擊隊的司令官了,但壹舉壹動,依然是書生風度。”
4、抄寫的人。 唐臨 《冥報記》卷上:“大起房廊為寫經之室,莊嚴清浄,供給豐厚,書生常數十人。”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三:“ 煬帝 會 虞世南 等四十人選文章……又擇能書二千人為禦書生,分番鈔書。”
5、食品類的註冊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