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還舉了壹個具體的例子:乾隆二十壹年(1756年),河南唐河縣的呂魁元給當地鄭天祿家做長工,工錢為壹年2500文。
戴逸《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的數據:乾隆時期的中等農戶,年收入約32兩銀子。
《財經新聞早報》引用的清代農民的收入數據是:
短工30-50文/日;
300-1800文/月;
長工 ~10兩銀/年;
普通佃農收入 ~9兩銀/年。
筆者還找到了1880年(光緒六年)2月,美國駐清國領事館關於清朝薪酬的壹份報告:
壹名農業短工,在比較好的收獲季節,能掙到1.5美元;
長工(管吃住)壹年可掙3-4美元。
普通自耕農,以壹對夫婦和兩個孩子的四口之家為例,耕種2.5英畝(約15畝)田地,每年能夠獲得25美元的盈利。
乾隆時1兩銀子合1000文銅錢,嘉慶時1兩銀子合1200文銅錢。
1880年,1兩銀子折合1.12美元。
清代二百多年農業生產水平基本持平,因此清代農民的收入也變化很小。
綜合這些資料可知:
農業短工在收獲季節,大多每月可掙1兩銀子;
長工,如管吃管住,壹年收入3-4兩銀子;
普通自耕農,壹年務農收入約20-25兩銀子;
普通佃農,壹年務農收入約8-9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