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來大致說壹下古代對“達人”的2種理解:
壹、南北朝時期魏晉名士以任放為“達”
《世說新語·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條劉註引《魏氏春秋》稱阮籍:“宏達不羈,不拘禮俗。”(註曰:放蕩不拘,時謂之“達”)
因此,這裏的“達人”是指放蕩不羈的人。所以“達”可以作“達觀”來解釋。
二、儒家的“達”
《論語·衛靈公》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禮記》(學記)曰:“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左傳》中記載:(昭公七年)孟僖子曰:“吾聞將有達者曰孔某,聖人之後也,臧孫紇有言曰:對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將在孔某乎?”對此《廣雅釋詁》註曰:“達,通也。”
這裏的“達”即“通達”,指士大夫“智類通明”,“學問明通”,“通達物理”,也就是精通學問,深明事理,諳練人情,從而其待人處事自然符合仁義道德,不會違背儒家倫理,則無論任官於諸侯之國,還是任職於大夫之家,都能明理而篤實,通行而無阻。“達人”即“通人”,即未成、待成之“聖人”。
由於中國幾千年來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所以今天的“達人”多用來指“通達事理、明德辨義之人”,也就是我開頭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