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晉之子為避禍投靠了賁地,隨行的有五位賢士,介子推就是其中之壹。從那時起,介子推跟隨重耳逃亡了19年,其間充滿了曲折和艱難險阻。重耳最終能回到晉國,成為未來春秋五霸之壹的晉文公,介子推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根據壹些歷史記載和壹些民間傳說,在得知介休隱居在綿山後,晉文公非常懊悔,並親自前往綿山尋找,但介休無法避免。
因此晉文公下令燒毀這座山,試圖迫使介子將其推出山外。沒想到介子推不下山,最後死在壹棵柳樹上。晉文公非常難過,他拿了壹棵燒過的柳樹回宮做了壹雙木屐。他每天看著它,感嘆道:“真可惜。”此後,“足下”成為下屬與上級或同級之間相互尊重的稱謂,據說就來源於此。
擴展數據:
介子推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張浩村,名為應義王聲寺。在繆傑廟建造的地方,有原始的母子柏樹和母子紀念碑。相傳母子博出生的地方就是介子推母子相擁燒死的地方。繆傑廟周圍的原始環境是安靜的,有十英裏的樹蔭,美麗的風景和涼爽的氣候。正因如此,它也被稱為“神聖的森林”。
不幸的是,當日本侵略者在1942年入侵中國時,這裏的所有山寺都被大火燒毀了,現在只剩下寺廟的壹個側院,原寺廟的基座上仍有石墩和五塊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