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5月28日-65438年+0062年7月3日),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清正廉潔著稱。仁宗天聖五年(1027),包拯進士。厭倦了移動監視帝國,建議培養和選擇將軍並充實邊境儲備。歷任三司判官、JD.COM、陜西、河北道轉運使等職。他以戶部第三司副使的身份入朝,請求朝廷允許鹽溶液交易和購買。我改變了主意,建議法院,我壹再討論的權利是幸運的部長。他被授予龍圖閣學士學位和河北轉運大使,並被轉運到潁州和陽州,然後被召入朝鮮。他被授予了知開封府、欽差大臣和三大臣的權利。嘉祐六年(1061)任蜀密副使。他曾經是智代天章閣的成員,被稱為“鮑”,後來他是龍圖閣的直學士,所以後人也稱為“鮑”,他去世時作為禮物送給禮部大臣。這裏有代代相傳的“鮑曉蘇公紀念館”。
張勁夫(1965438+2004年6月6日—2065438+2005年7月31),原名張士德,男,漢族,安徽肥東人,於1935年冬加入中國國籍。他早年參加革命,參加過抗日救亡運動、敵後遊擊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他在國務院、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擔任過許多領導職務。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始元老之壹,中國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傑出的科技和金融戰線人士,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原國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