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是隨著筆墨的發展而發展的。最早的硯臺是硯臺。到了漢代,由於發明了手工制墨,可以直接在硯臺上磨墨,於是硯臺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徐、木胎漆砂硯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發展的重要時期,有兩大硯臺,即端石和惠始。明清時期,制作硯臺的材料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對木硯的研究始於何時尚無定論,但多在清代。木材因其性質不適合做硯臺,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匠人的匠心結合起來,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美的陳設供書房使用。
除了硯之外,中國還生產了壹些用其他原料制成的硯臺。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硯、磚硯、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臺;清代有紙硯;現在有了橡膠硯臺。
經過漫長的歷史,硯臺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文具,而是成為了集雕刻和繪畫為壹體的精美工藝品,成為了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如果我們想探索中國硯的起源,我們可能會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用來制造工具的研磨機。作為有筆有墨有紙的“文房四寶”,我國歷代文人墨客對硯的珍愛可以說是無以復加。硯雕、賞硯、藏硯作為壹種時尚潮流,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硯濃縮了中國歷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於現代人來說,古硯臺完成了從實用產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從而創造了其獨特的收藏和理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