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傷事件中,創傷受害者分為三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受害者本身,如目睹災難現場的人。第二個層次是災難親歷者,比如參與救援的解放軍、武警、醫護人員。三級創傷受害者是受到災難影響的人,比如受害者的親屬。
以上創傷受害者在災後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反應主要有兩種類型。
積極反應(交感神經系統主導):創傷受害者在壹定時間內會處於非常興奮和激動的狀態,如哭泣、訴說、顫抖、做噩夢、失眠、憤怒,災難現場那些悲慘的畫面會不斷在腦海中閃現,他們會重溫地震時恐懼的感覺...
消極反應(由副交感神經系統支配):另壹種反應是避免提及與災難有關的事情,拒絕接受災難的現實,壹般采取否認和回避的態度。壹些癥狀是麻木、抑郁、內疚和身體疲勞。
方鑫博士強調,壹些創傷受害者在出現壹種或多種上述反應後,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刺激,出現了異常,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反應只是大規模災害後機體的正常應激反應,是機體的自然加工過程,是對異常事件的正常反應。
第二,創傷後應激障礙要重視。
近年來,隨著突發災難性事件的增多,急性應激障礙(ATSD)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也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
創傷事件的受害者中,70%會在半年或幾年後自發恢復;而另外30%的創傷受害者,在幾天到幾十年後,或多或少會表現出壹些心理癥狀。比如美國壹些參加過越戰的老兵,就有自殺、酗酒、吸毒、抑郁、殺人等癥狀。回國幾個月或幾年後。臨床上也有發生在創傷20多年後的病例,專業領域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因此,在重大災難發生後,及時對創傷受害者進行心理幹預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社會支持最重要。
壹方有難,八方支援。對於創傷受害者來說,強大的社會力量會給他們帶來最有效的支持。幾乎所有關於創傷恢復的研究報告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社會支持在創傷受害者的恢復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親朋好友的幫助和支持,政府在人力物力方面提供的支持,如救援隊、醫療隊、帳篷等,災後單位、工會、婦聯、社區采取的應急措施,心理咨詢師的工作等,都是社會支持的具體表現。
需要強調的是,在災區采取各種應急救援措施的同時,還應將心理疏導納入到應急救援中,因為所有戰鬥在壹線的人,無論是當地受災群眾,還是醫務工作者、解放軍、武警戰士、政府官員等,也都在經歷著災難帶來的強烈刺激。他們也會體驗到生命的脆弱、無助等負面信息,要及時接受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我們希望大家盡快認識到災後心理重建的問題。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委員會也在積極組織專家開展這項工作。我們渴望參與救援工作。
同時,親友的相互安慰也是壹種社會支持。在創傷心理治療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主動接近受災群眾,傾聽他們的抱怨。這是壹種很好的自然的緩解方式。
我們倡導網民為創傷受害者所做的事情:
首先,聽。傾聽創傷受害者的心聲,讓他們說說自己心裏積累的東西,以此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第二,關心。試著去接觸創傷受害者,讓他們知道有人在關註和關心他們。通過任何交流方式給予他們關心和安慰。
第三,支持:有錢出錢,出力強。。。。
網民做這些事,不僅是為了受害者,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因為如果經歷過創傷的人,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是冷漠的,是殘酷的,那麽他們以後對待這個世界,對待這個世界上的人,也會是冷漠的,殘酷的。許多罪犯殘酷地對待他人,因為他們自己也是殘酷對待的受害者。相反,如果災民在災難中得到了人們的熱情幫助,他們壹旦康復就會特別願意幫助別人。
願我們都伸出雙手,為這個世界貢獻壹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