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空乘壹般在國內航班上飛行兩年左右,月薪在2000-3000元之間;之後可以飛國際航班普通班,然後飛兩個班(商務艙和頭等艙),月薪5000元左右;後來升任空乘(區域空乘、班次空乘),月薪9000元左右。隨著航空業市場競爭的加劇,不同崗位空乘人員的收入差距會越來越大。
空乘的工資包括基本工資、飛行小時費和海外補貼三部分。
國外的補貼減少了。
基本工資是根據國家批準的職稱和工種確定的,和其他社會崗位的基本工資差別不大。飛行小時費按空姐飛行時間計算,多勞多得。1997之前,空乘收入的“優越”部分主要體現在最後壹項——境外補貼。
據了解,在1997之前,航空公司對空乘人員在國外的補貼實行的是“居民標準”,即航班停留國家的生活補貼標準,最高可達70至80美元壹天,最低可達30至40美元壹天。當時空姐平均月薪壹萬多,最高月薪達到兩萬多,是社會上真正的高收入人群。但在1997之後,民航局出臺了空乘人員境外補貼的統壹標準:每天30美元。這個標準無疑是壹枚重磅炸彈,把空乘的收入拉低了壹個檔次。
有限的飛行時間
自此,空乘的收入增長點開始向飛行小時費轉移。當時因為國家對空乘的飛行時間沒有限制,空乘主動“多勞多得”。根據中國民航局的數據,當時部分空乘人員的最高飛行時間達到了每月200小時。按照國內各大航空公司通常參考的30元至80元人民幣/小時的標準,空乘人員的收入保持在較高水平,飛行小時費壹般在每月1萬元左右。
而空乘人員長期處於高度疲勞狀態,使得中國民航局在2003年對空乘人員的飛行時間進行了限制:空乘人員每月最長飛行時間不得超過120小時,沒有限制。這樣,該項目空乘人員最高限額收入每月不會超過9600元。隨著航運市場格局的變化,國家加強了這方面的檢查和監控,航空公司不敢輕易冒險。國內空乘平均月薪下降到3000-5000元之間,開始歸於中等收入水平。
績效工資掛鉤
作為國內三大航空集團之壹,東航率先實行了空乘勞務用工制度,空乘的績效將與薪酬福利直接掛鉤。近日,《空乘人員工資管理暫行規定》出臺,表現優秀的空乘人員工資福利待遇將大大超過原有標準。另壹方面,對於表現不好的船員,不僅可以降到“底線”以下,甚至可以根據勞動合同的規定讓他們“離職”。《規定》的出臺,就是要把空勤人員工資制度和地勤人員工資制度分開。未來空乘人員工資標準的提高主要體現在飛行小時標準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