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護理模式的影響,護士應堅持疾病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將健康教育視為健康教育的延續,對護理健康教育與健康教育的區別認識不清。缺乏履行教育責任的主動性,無法從根本上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為。
2.缺乏護理健康教育知識。
護士在開展健康教育時,對護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掌握較差,對教育程序理解膚淺,缺乏護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培訓。因此,健康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未能把握教育時機和技巧,缺乏效果評估,都是影響護士深入有效開展健康教育的因素。
3.健康教育時機不當,有效時間不能充分利用。
患者剛入院時,情緒不穩定,憂心忡忡。在這種情況下,護士進行的健康教育往往效果不佳。護士首先要觀察病情,處理病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根據內容隨機進行教育。
比如護士在給患者做留置導尿的時候,可以壹邊操作壹邊講解導尿的意義和配合要點,同時教給患者壹些促進康復的技巧,比如有效的咳嗽和臥床排便等。在有限的時間內,既完成了護理工作,又完成了健康教育。可見,健康教育並不是護士刻意安排的,而是可以在護理操作的各個環節進行傳授的。
4.缺乏溝通能力,教育方法不當。
良好的護患溝通是健康教育的前提。護士與患者交談時,語言要通俗易懂,不宜機械照搬醫學術語。對於不同文化程度的人要采取相應的語言表達方式,讓患者接受。
反措施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目前,健康教育已作為壹種重要手段應用於臨床。作為護士,首先要樹立現代護理觀念,明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把健康教育作為壹種自覺行為。與健康教育不同,健康教育貫穿於護理工作的全過程,使護士逐漸從被動的護理操作過渡到圍繞人的健康的預防保健和健康促進。
2.加強健康教育培訓。
教育能力是護士履行教育職責的首要條件。護士不僅要有紮實的醫學知識和護理技能,還要有豐富的心理、社會和文化知識,掌握溝通技巧,並註意培養自身素質和優秀品質,以便更好地開展健康教育。
提高護士的學歷水平,必須加強健康教育的培訓,通過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講座和專業學習,保證護理健康教育的及時有效實施。
3.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時間和形式。
健康教育是壹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在臨床工作中,要堅持“簡單、實用、有效”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制定適當可行的教育計劃,目標要在短時間內達到,不要過高。
在獲得健康教育的途徑上,除了個人教育、指導,編寫科普手冊、閱讀、舉辦知識講座等。,也可進行電視、錄像等生動、可接受的教育,每個患者應接受兩種以上形式的教育。患者最能接受的是護患之間的頻繁溝通,比例為93%。
意義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已成為醫療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社區,健康教育對患者的康復、生活質量乃至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健康教育貫穿於護理工作的全過程,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教育過程和護理幹預,鼓勵人們自覺采取健康行為,改善、維護和促進個體健康。患者能否在醫療、護理、保健活動中獲得接受教育的權利,滿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取決於護士的教育意識和履行教育職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