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典誠信息咨詢

典誠信息咨詢

黔北地區水質優良,氣候宜人,當地人擅長釀酒。有人早就把這壹帶稱為“酒鄉”,而“酒鄉”中,以仁懷縣茅臺村釀造的酒最為香甜,被稱為“茅臺燒”或“茅臺泉”。所以茅臺酒是以產地命名的。

茅臺村什麽時候開了正規的酒樓?目前沒有完整確切的考證材料。根據茅臺村現存最早的明代家譜扉頁上繪制的吳家住址地形圖標註,附近有壹個釀酒作坊。據家譜記載,吳氏家族於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隨入黔,在亳州土司動亂後定居茅臺。這說明茅臺早在1599就有釀酒車間了。

據調查,茅臺的酒廠最早的名字是大和燒坊。這個信息是從茅臺楊柳灣賈青八年(1803)造的壹個漢字爐上鑄的捐贈者名單中的大和啤酒廠的名字得到的。根據最近的研究,有壹家叫“樹生酒鋪”的酒鋪,比大和燒屋還要早。這是在1980茅臺鎮元榮和燒房300步段出道的路碑上發現的。碑上刻有明神宗二年(1458)茅臺的酒號。

茅臺酒興盛於清代,與乾隆年間修建赤水河、茅臺鎮成為川鹽黔集散地密切相關。到嘉慶道光時,制作茅臺酒的燒房已有20多家。據《自流入李友堂由韌到衰》壹文記載,富順、榮縣大鹽商李思友堂和陜西商人田、劉二在仁懷建立的鹽名謝興龍,共有70余個子號,分布在仁懷至桂陽各縣。由於鹽業繁榮,商人雲集茅臺地區,民工不斷,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刺激了釀酒業的發展和釀酒技術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詩人正真所說:“酒冠千人,鹽在紅河之上。”當時茅臺酒的獨特工藝基本形成,生產規模也不小。(清道光)《遵義府誌》、《田駒現存室誌》說:茅臺酒產於仁懷市城西茅臺村,號稱貴州第壹,用料純高粱,雜糧次之。制作方法是:將烹飪材料和酒曲放入窖中,次月入窖烘烤。它的曲是用小麥制成的,叫做白水曲。仁懷地瘠人窮,茅臺燒了20多間房子,山糧花費不下2萬石。"

清朝時期,茅臺酒已經出口到雲南、貴州、湖南和四川。清代張國華《茅臺村》寫道:“壹個茅臺老村,有無數壞山為鄰。讓妳不再抱怨,壹醉方休,更是醉人。今天茅臺酒好,雲貴川客來。妳要是在千裏市場賣,沒人會吃驚打架!”清代魯有詩贊雲:“茅臺如酒香,三五好友買船,綠波醉,老漁翁醒月鉤。”清鹹豐初年,吳鎮在《錢輿》中寫道:“九難路漫漫,價高,壹物難求,賣之,春燒之,乃常事。茅臺村在仁懷縣,河邊土人精釀,名曰茅臺泉,極清……”

清朝鹹豐年間,楊龍溪率領的壹軍在黔北起義。清鹹豐四年(1854),派兵鎮壓,在茅臺與壹軍交戰。村子淪落為繁華的市場,茅臺幾十家酒館被士兵和酒瓶摧毀。戰後,1862年,花遼會在茅臺開設“成渝酒坊”(成毅酒坊的前身),茅臺酒逐漸恢復發展。

清朝光緒年間,赤水河的疏浚大大增加了川鹽進入貴州的貨運量。此外,運銷制度的改革和官運商銷的實行,進壹步繁榮了茅臺的鹽運業,也促進了茅臺的恢復和發展。今年夏天有特色的“茂春”、“茅臺少春”、“回沙毛酒”等名酒也遠銷外地。茅臺酒的獨特工藝也是在這個夏天普遍成型的。據《遵義府續誌》記載:“茅臺酒,前錄:出貴州仁懷縣西茅臺村為先,《近春居錄》之法,以高粱為沙,蒸加小麥粉,填窖,蒸烤,即烤再釀,必作數次。剛開始說是出砂,三四次說是烤砂,六七次說是還砂。這樣就說酒終於可以喝了,產品的醇香是用各種經典,而不是假歌和香料調出來的。造之不易,別處難仿,故獨稱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