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家庭變故,如果不是孩子厭學、棄學,如果不是走上學習心理學、心理咨詢的道路,我可能會壹直在不知不覺中延續這種模式,錯誤的思維認知會不斷制造問題、煩惱、痛苦。
心理咨詢不是直接改變妳的認知或做法,而是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重新認識真實的自己和人生。第壹步,通過現象去感知自己的內在,這是很難的,因為在舊模式的影響下,我們壹直在用錯誤的思維麻痹自己,不斷地把自己的錯誤合理化。因為從小被教育要聽話懂事,做壹個好孩子就是要無條件的接受父母對妳所有語言和行為的教育和影響,也因為我們從小就要靠父母來長大。所以說,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起跑線,童年的幸福決定了人生的幸福。這些話直擊本質。
其次,我逐漸意識到壹些事情,也就是明白壹些事情,但是明白壹些事情就是要打破慣性,改變舊有的關系模式、思維模式、相處方式。這是壹個重塑自己的過程,不好說。
回想我老公從生病到去世的這半年,基本都是在醫院度過的。我從未想過我們會以這種方式分開。即使我十幾年的婚姻生活被我定義為“不幸福”,即使我不想談那些吵架的日子,當那個陪伴了我十幾年的男人讓我又愛又恨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心痛。
老公過世後,我似乎不需要甚至反感別人的過分關註和安慰,因為當時心裏最大的感受就是前半生恍如隔世,現在感覺自己仿佛從火海中重生。其實那時候我只是沒有了老公的控制和羈絆,心裏突然輕松了很多。當孩子的問題接踵而至,當內心的痛苦比以前更多,這壹切似乎都在提醒我,真正的覺醒才剛剛開始。
因為痛苦和焦慮,促使我去思考,去覺醒。我想痊愈。印在妳腦回路中的痛苦必須要看到,有些事實無論如何殘酷都要承認和面對。這真的是壹個化繭為蝶,涅槃的過程,但卻是建立在痛苦之上揭開過去的傷疤,壹點壹點刺激釋放那些過去的仇恨!
家長要明白,妳說的壹切,做的壹切,都是對孩子的教育。如果妳能“看見”孩子,妳在這裏看到的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或衍生物,而是獨立於父母而存在的獨立個體。看到這個小生命在身邊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支持、認可、抱著孩子,就是父母給孩子的愛。
如果沒有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論,而更多的是自以為是的教育孩子,會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