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要仔細分析壹下就會知道,當時曹爽並沒有完全喪失臨危受命的條件,不至於無奈投降。如果曹爽當初聽了桓範的建議,逃到許昌組織兵馬去征討司馬懿,肯定能成功。為什麽這麽說?
第壹,雖然司馬懿控制了都城,也控制了皇帝曹芳,但是那個時候曹芳已經不是小孩子了,而是17歲。這是什麽意思?他已經是壹個有想法有主見的年輕人了。也許在今天,這個年齡的人還不成熟,但在古代,基本都已經結婚了,所以總的來說,他們的思想成熟的比較早,更何況曹芳是皇族出身。
所以司馬懿要駕馭這樣的皇帝,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另外,司馬懿的政變是用詞不當,用詞不對。他相當於壹個叛逆者,壹個小偷。只要曹爽以剿滅叛軍為名,舉兵號召全國將士奮起進攻。
其次,桓範南下許昌的提議是可行的。因為許昌曾經是曹操建立的都城,各方面都發展的很好,可以提供充足的薪水和金錢支持,再加上許昌有充足的武器裝備。以許昌為根據地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別忘了桓範當時的地位。他是高級司農,負責整個魏國的財政資源。所以有了桓範在這裏,就能有效保證軍馬所需的費用和物資。
第三,曹爽崛起後曹魏朝廷大部分人都會站在他這邊,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是忠於曹實集團的,所以當司馬懿想要非法篡位的時候,他們真的不願意看到曹實政權落入他的手中。尤其是曹氏中的貴族,誰都不希望家族集團被外人篡奪,所以壹定會聯合起來反對司馬懿。
再加上夏侯玄正在指揮關中的兵馬。如果曹爽願意反擊司馬懿,那麽夏侯玄壹定會支持曹爽。除此之外,還可以集結其他兵馬來對抗司馬懿。況且當時蜀國和東吳還在,司馬懿想實現自己的野心,但也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只要計劃合理,還是有很大機會打敗司馬懿的。
可惜曹爽沒有眼光,壹點鬥誌都沒有。他只是壹個渴望富裕生活的人。所以在司馬懿拋出的保他富貴無憂的誘餌下,他天真的選擇了相信這樣的人是不能丟了性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