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教學是壹項極其復雜的活動,推廣普通話要從細節做起:
1.老師應該教學生漢語拼音。
小學低年級認真完成漢語拼音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提前學會用漢語拼音讀、說、讀,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要充分利用漢語拼音糾正漢字,學會查字典,用普通話讀課文、講話、作文。在使用漢語拼音的過程中,要鞏固漢語拼音的知識,提高漢語拼音的使用能力,防止漢語拼音的復發。這就要求師生真正把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把會說普通話作為壹項重要的語言素質來培養。
2.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普通話閱讀訓練。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是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壹。因此,朗讀訓練是學生說普通話的捷徑,是我們搞活語文教學、促進普及、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強朗讀指導,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能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理論上練習普通話,壹舉多得。為什麽不呢?
要培養學生對朗讀的濃厚興趣,要有樣表可以學習和欣賞。然後通過模仿朗讀,比較模仿朗讀的優缺點,讓學生在欣賞中逐漸提高欣賞水平,提高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老師與專家、普通話與方言的對比來進行閱讀教學。
3.在漢語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和漢語水平。
比如詩歌朗誦會、故事會、講座會、辯論賽、作文交流會、漢語拼音知識競賽、查字典大賽、填字遊戲大賽、詩歌大賽、作文大賽等。,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參與機會多,既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又提高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實際能力和漢語水平。同時,這些活動可以將語文教學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進而實施語文素質教育。
第三,加強課外普通話訓練:
學生上課表現很好,但下課後,卻把這種“神聖”的語言扔出窗外。作為語文老師,為了鼓勵學生說普通話,除了“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之外,還可以嘗試在班裏設立普通話督導員,督促所有學生說普通話;在每期墻報開設普及專欄,滲透普通話知識;而“普通話說得好”可以作為評價的條件之壹。這些做法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說普通話的興趣,成功地在班裏營造了“人人都說普通話”的良好氛圍。
第四,不要責怪學生說錯話。
萬事開頭難,學生可能無法壹下子適應大家都說普通話。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孩子“呱呱”和“牙牙學語”時,耳朵裏全是父母的方言,又因為是他們的“母語”,印象深刻。所以,如果妳想在壹個大家都說方言的環境裏學會說普通話,無異於壹個“天方夜譚”,其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需要註意的是,在普通話訓練的初期,很多學員會因為害羞而說不出響亮清晰的聲音,這需要壹個過程,甚至是壹個漫長的過程。看到這種情況,老師們壹定不能心急。要知道學生沒有耐心和努力是說不好普通話的。當學生在語音和語調上犯錯誤時,其他學生會笑。這時候老師壹定要沈住氣,最好不要加入“笑”的行列。至於“諷刺和嘲笑”,應該摒棄。需要註意的是,“幼苗”經不起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