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兄弟》中兩位主角的命運?
首先,我不認為《兄弟》是壹部成功的小說,它大概是在及格線上下徘徊。對於余華這種地位的作家來說,寫這樣的小說是很不光彩的。其次,可以脫離語境分析蘇格拉底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碰撞。但在小說《兄弟》中,人物塑造明顯不到位。作者余華只是發現了書中有兩種像主角壹樣的人,把他們放在同壹個小說《兄弟》中進行對比描寫,這是壹種創新。但余華顯然已經離開了壹個作家後期應有的創作土壤,只能閉門藏在玻璃溫室裏。對於李光頭和宋鋼這樣的角色,他雖然感覺到了他們的存在,但是卻沒有能力去很好的描述他們。這種情況並不奇怪。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作家獲取信息方便了很多,但這並沒有緩解作家寫作的難度,因為雖然作家獲取人物原型的難度降低了很多,但如何處理和表達這些人物原型的難度也增加了很多,兩者相互抵消,造成了作家寫作的難度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就余華而言,他自己也有問題。他的問題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寫作技巧陳舊僵化。他從來都不是壹個勤勞執著的作家,而是壹個勵誌的作家。他不像很多大作家壹樣,每天坐在辦公桌前寫幾百字。他只有在有靈感的時候才壹次寫幾萬字。這種寫作方式對年輕作家來說沒問題,但對中老年作家來說卻有很多問題——如何讓自己已經很鈍的刀筆揮出壹片新天地?很多老作家滿腦子都是文學思想,揮劍寫作,但寫出來的東西壹個個都是垃圾。這就是問題所在。他們的筆很枯燥,但他們堅信自己是作品的主體。此外,李光頭和宋鋼這兩個人物跨越了幾十年,經歷了幾十年的各種變化,要描述他們也不是壹件容易的事。而余華的經歷和學識顯然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工作。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轉向了壹種熟悉的寫作手法:漫畫描寫。這種手法在余華之前的作品中屢試不爽,所以他認為這部新作應該不會有錯誤。可惜哥哥是最不適合這種手法的。壹哥容量巨大,可以說是輸不了世界上任何壹部文學名著。它的質感和容量需要更嚴肅、更有分量的寫作手法,而連環畫的手法還能適應小切、小容量的題材,但對於大切、大容量的題材,就會顯得可笑、粗糙。第二,《兄弟》中的人物關系緊密交織。如何處理這種關系不是余華的強項,漫畫式的手法在這裏也沒用。最根本的是因為余華的浮躁和急於求成,在對這些人物的關系有了壹個大致的輪廓和設定之後就開始寫了。於是,小說中的人物關系越到後面越扭曲。這就像壹個隨隨便便建起來的地基,建在上面的建築壹定是扭曲怪異的。這不是那種別出心裁的扭曲美,而是岌岌可危的失敗作品。最後,我認為,雖然文學作品是壹種藝術形式,可以有多種解讀,但這些解讀必須建立在壹些堅實的基礎之上,簡單來說就是壹部作品的藝術性。在我看來,《兄弟》這部小說的藝術性很弱。那麽,妳就不得不從這部藝術性不強的作品中探尋蘇格拉底與尼采的酒神精神的碰撞,這顯然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