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湘源認為,餐飲行業經過20多年的粗放式發展,已經到了痛苦轉型的十字路口。餐飲業的轉型升級主要是從粗放型、經驗型向集約型、精細化、產業化轉變。過去,工業發展註重追求數量,未來將註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因此,利用低碳技術節能減排,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流程管理,不僅是餐飲業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也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
“四高壹低”(高房租、高人力成本、高能源價格、高原材料成本、低利潤)成為企業不可逆轉的負擔。企業必須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才能保持壹定的盈利能力,節能環保和生態綠色安全將成為餐飲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
據統計,超過50%的餐飲企業水、電、燃料費用占其營業費用的8%至12%。如果能耗下降10%到20%,餐飲企業的盈利能力將大大提高。因此,采用新型節能設備強化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綠色食品,營造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實現中國餐飲業轉型、提升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同時,餐飲行業信息化幫助企業從“廚師文化”走向“流程文化”,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細化管理”,促進企業統壹管理,走上做大做強之路。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餐飲行業市場調研及投資預測報告》顯示,在餐飲生產、服務、經營過程中,信息技術將復雜的烹飪技能分解為簡單明了的操作流程,並固定下來,形成餐飲生產流程的標準化和統壹化,從而保證每壹個操作、每壹家門店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高度壹致。這樣既保存和發揚了中餐的傳統特色,又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這是中餐擴大和發展的基礎。
事實上,傳統餐椅企業主要依靠少數管理者的經驗進行粗放式管理。企業規模越大,管理者越累,企業風險越高。信息化使得餐飲經營過程中的每壹個動作都有依據、有目標、有量化指標來考核,從而有效規避風險、控制差異、制定策略。
具體來說,企業在固化運營流程的運營數據基礎上,精準定位客戶群,建立各門店、運營中的銷售差異、成本、配料、計劃定額、TC值、AC值、人員效率等考核指標,建立各成本關鍵點的“良品率分析”、“趨勢分析”等衡量指標。及時掌握運營過程中的準確信息,在量化建議數據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經驗,理性決策,可以大大降低餐飲運營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流程改造,還可以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和信息統計分析。目前我國餐飲業工人嚴重短缺,平均每人每年勞動效率在8萬元左右。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優化服務流程,提高人員效率,利用技術逐步減少對人員的依賴,將是解決人員短缺、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著力點。
中式餐飲連鎖企業是目前發展最快、最具潛力的餐飲模式,但大多陷入“接而不鎖”的困境。總部分店溝通不暢,效率低下,難以統壹標準,復制扭曲,無法充分發揮連鎖餐飲企業的集團化、規模化優勢。這類企業更依賴信息化。應在門店、總部、配送中心、門店、倉庫、加工廠等環節構建高效的信息平臺,建立以總部為管理中心、配送中心為信息中心的壹體化管理網絡,實現全過程統壹管理,提高連鎖餐飲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和管理效率,真正發揮集約化、規模化優勢,實現經濟效益。
前瞻產業研究院餐飲行業研究員馬湘源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餐飲企業的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都會呈現上升趨勢。加快信息化建設,普及低碳技術,有助於小型企業的良性發展,中型企業的品牌建設,大型企業的便捷投融資,是未來餐飲業挽救市場的良方。
希望能幫妳領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