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簡單的例子:
十個品牌做電腦,每壹個都在拼命琢磨如何在同類產品上超越競爭對手。這就是“紅海”。這個時候有壹家公司已經做出了市面上最強大的主板,把自己的主板賣給了其他九家公司。這就是“藍海”。
“藍海”的核心是“創新”。如何利用創新能力創造新的曲線,實現自產的低成本和差異化,就是實現“藍海”的過程。
“藍海”和“紅海”形象地說明了兩個非常前衛的經濟管理概念,“藍”和“紅”的鮮明對比。藍色的海洋,因為激烈的競爭,魚類互相殘殺,大量出血,變成了紅色的海洋。“藍海”就像壹股清流從血泊中噴湧而出。它是和平的,寧靜的,充滿活力的,令人著迷的。壹度粉絲無數,包括三星、索尼、微軟等巨頭。
擴展數據:
在1997年的哈佛商業評論年會上,W. Chan Kim和Mauborgne首次提出了“藍海理論”,隨後他們用了78年的時間進行分析論證。《藍海戰略》壹書於2005年2月正式出版。
藍海和紅海並非毫不相幹,藍海往往誕生在紅海之間。
比如1908年福特推出T型車的時候,福特在生產作坊式汽車虧損的情況下,開創了汽車行業的藍海。比如星巴克在咖啡零售業創造了藍海,克萊斯勒和沃爾瑪也在紅海的激烈競爭中創造了自己的藍海。藍海不壹定離紅海很遠,大家可以重新組合,基於自己的產業跨界開辟壹片新的藍海,不用再另起爐竈前鍋裏賣鐵。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藍海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