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的基本理念
1.在區域城市化發展趨勢研究和武漢市土地資源環境容量評價的基礎上,科學預測城市發展規模,合理布局城市人口。
2.基於武漢城市生態、交通、用地的適應性分析,調整城市區域職能結構,優化漢口、漢陽、武昌空間布局,促進三鎮均衡協調發展。
3.在國內外同類城市對比研究的基礎上,突出先進性和適應性要求,合理確定現代城市用地和各項建設標準,作為制定各類專項規劃的依據。
規劃範圍
總體規劃範圍分為市轄區、主城區、主城區三個層次。城市規劃範圍是武漢市行政區域,面積8467平方公裏;城區規劃範圍包括主城區、外圍七個重點鎮及其之間的農業和生態用地,面積2256平方公裏;主城區規劃範圍主要在三環以內,面積約850平方公裏(規劃範圍具體劃分見《總體規劃基礎數據編制》第四部分)。
武漢城市規劃區以規劃的外環公路為基本邊界,結合自然地形和行政區劃,東至陶佳大湖至葛店線,南至羅漢山至赤雞山線,西至永安至李記線,北至天河至蛇口線,包括龍泉山、索河、道觀河、木蘭山等風景名勝區,新洲火車站、金口、大咀預留港區,新洲城關、新溝鎮。
城市自然定位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中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交通通訊樞紐。
城市發展目標
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把武漢建設成為經濟實力雄厚、科教發達、服務體系完備、城市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社會高度文明、具有濱江濱湖城市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城市地區的城鎮體系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要合理布局城市人口和生產力,完善城鎮體系結構和布局;保護耕地,重視蔬菜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利用自然景觀條件,建設城市風景旅遊系統,實現城市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
城鎮體系規劃的基本原則是:嚴格控制主城區人口規模,適當擴大主城區用地範圍;積極推進小城鎮發展,加強壹批重點鎮建設,形成以主城區為核心,以城區為主體,以區鎮、中心鎮和壹般鎮為基礎,輻射到廣大農村集鎮和居民點的多層次、網狀城鎮體系。
城市區域規劃
實施武漢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戰略轉移,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緩解主城區人口過多帶來的壹系列問題。規劃期內,將逐步形成主城區發展緊湊、重點鎮獨具特色、交通聯系便捷、山水綠地穿插、生態平衡、城鄉壹體的城區發展格局。
城區主城區要註重內涵發展,適當延伸。陽邏、北湖、宋家崗、蔡甸、長富、紙坊、金口等7個重點鎮為城鎮建設重點。規劃通過國家公路幹線、鐵路、港口等大型項目的建設和布局,使人口、產業和壹批重大項目向其聚集,重點鎮形成規模。
城市規劃
武漢具有海濱城市的特點。由於長江和漢水的阻隔,主城形成了漢口、漢陽、武昌相對獨立的城市格局。利用江、湖、山等自然條件分隔,規劃江北、江南兩個核心區,核心區周邊10中心區,主城區邊緣10綜合組團、核心區、中心區。
規劃的核心區要以現代化國際城市和中部中心城市的功能為核心,以商業、金融、貿易、辦公、信息咨詢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用地為重點。江北(漢口)核心區規劃範圍為東至大支路、蘭陵路,南至長江、漢水,西至武勝路,北至京漢大道,面積6.35平方公裏;江南(武昌)核心區規劃範圍東至武清三號幹道,南至中山路,西至長江,北至規劃中的武車路過江隧道,面積3.50平方公裏。
每個中心區重點布局行政、文化、娛樂、體育、商業等公共設施和居住用地。
各綜合組團重點布局大中型工業區、居住區、大型對外交通設施、市政商業副中心、教育科研設施、博覽中心、體育中心和全國性、區域性大型市場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