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北京日報評論:互聯網的下壹站,不能再為了方便而犧牲安全。

北京日報評論:互聯網的下壹站,不能再為了方便而犧牲安全。

國家網信辦近日就《網絡數據安全管理規定》發布通知,公開征求意見。特別提到,數據處理者使用生物特征進行個人身份認證時,應當對必要性和安全性進行風險評估,不得將人臉、步態、指紋、虹膜、聲紋等生物特征作為唯壹的個人身份認證方式。

隨著技術的叠代升級,生物識別網絡認證成為新趨勢,但其中蘊含的風險令人擔憂。從指紋到人臉,從步態到聲紋,生物特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唯壹的和基本的。壹旦被濫用或泄露,負面影響不可估量。以人臉為例,它被商家用於精準營銷,有可能落入詐騙分子手中。此前,“誰偷了我的臉”已經引發了不少糾紛,也出現過消費者戴頭盔看房,業主戴帽子口罩武裝回家的尷尬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說,明確登錄認證不能是“唯壹的”生物特征,是對個人隱私的切實保護,也是對當前焦點問題的及時回應。

互聯網誕生52年,連接中國27年。它最大的標簽壹直是“方便”。溝通便捷,從郵件到微博微信,萬也聊得輕松;購物便捷,各大平臺全球掃貨,足不出戶就能輕松下單;方便生活,在線咨詢,* * *享受課程,壹根網線滿足實際需求。然而,透過網絡世界的“繁榮”,我們也看到了技術幾乎不受限制的發展和應用,以及對個人信息的過度需求。如果說人們只是觸網,或不知情或為了方便,轉移了壹些權利,那麽現在,當“壹夾筷子,就給妳壹桌子”的時候,當個人的姓名、電話、指紋人臉被明碼標價的時候,“方便”的外溢負面效應是時候警惕了。

今天的中國互聯網擁有世界上龐大的網民群體。上半場比賽結束後,互聯網提質增效的下壹站是什麽?其中最重要的壹點就是守住個人隱私保護的紅線,不再為了方便而犧牲安全。近年來,隨著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別法律法規的頒布,我國數據治理規則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但相對於技術的快速應用,體系更新總是滯後。* * *享受單車無序投放帶來的治理“後遺癥”,算法推薦流行帶來的“信息繭房”,都在提醒我們,既然治理中的“時差”難以避免,那就更要早看到事情,先想好問題,先定好規則。

用戶數據,如何存儲和傳輸,誰有權訪問,在什麽級別,應該獲得什麽樣的授權,如果違反了會受到什麽樣的處罰...這些問題不僅要寫在紙上,還要落到實處。總體來看,目前中國的法治力量還不夠強大,需要以壹般問題為切入點,以具體案例為抓手,才能真正讓法律長出“牙齒”。對“數據竊賊”的嚴懲,也是對更多新技術、新應用開發的必要提醒,確保信息安全意識融入第壹線代碼。

網絡生活早已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子集,沒有人願意閉門造車,信息處於“裸奔”狀態。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技術在規範的軌道上運行,從而造福社會,而不是侵擾生活。

(原標題:互聯網的下壹站不能再為了方便而犧牲安全)

來源北京日報作者唐華珍

劉偉麗,過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