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代弘治《吳江縣誌》、清乾隆《吳江縣誌》、光緒《續吳江縣誌》等地方誌記載,顧公廟所在的顧遺址是吳江北門外的壹座都城。原為顧舊居,相傳為其寫玉片之所(屋內有軒,名“聽江軒”),後在此建廟(相傳此處在吳)
古宮廟初建沒有考。宋建中靖(11)年秋九月,吳江知府石楚道因有事來到古圩。看到壹座古廟,就問隨行的人,說是古宮廟。石黑壹在參拜時看到,古公的像只畫在木板上,衣服也不直。於是他“除貪,改其為基本結構,立其像,立其表以號,春秋拜之”,對自己的重建做了記錄。明宣德二年(1427),知縣賈忠重修。成化八年(1472),王帝修,知縣。崇禎七年(1634),重建日章郡。
清順治十八年(1661),偶像重繪。康熙七年(1668)增建兩座門樓,並於當日在三高廟(供奉範蠡、漢斯·張、陸桂蒙)祭祀。祝文忠有言:“惟公居陳國,任黃門之官,作玉器以利文人深,守潮以利農田廣。嘉慶十二年(1807),顧的後人將祠堂建成。最後十六年,汝京“朝貢吳大忠,將公祠列為保護案”,於是“以例輔佐案”,“上諭唐寅八四七”,使祠廟煥然壹新。同治十壹年(1872)重修該廟。
古公廟歷經滄桑。據三裏橋村徐友蓮先生介紹,上世紀50年代,顧公廟改為學校,廟裏的顧公和顧夫人兩尊塑像暫時放在學校裏。後來他們被村民搬到了夾浦橋附近吳淞河邊的壹個茅草棚裏,然後又被請了回來。“文革”開始後,顧公廟遭遇滅頂之災,被拆除。兩尊雕像被村民們秘密安放在蘇州觀音山的中峰寺。上世紀90年代,當地村民在古公廟原址附近修建了壹座小古公廟,兩尊雕像回到了老家。
幸運的是,在吳江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2006年顧公廟(顧王業紀念館)正式恢復重建。歷時壹年多,於2007年下半年竣工。
重建後的古宮廟位於三裏橋生態園內,花木蔥蘢,流水假山,春意盎然。該寺西鄰京杭大運河,西南與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李三古橋相望,形成“大和高橋迎綠水,紅花樹遮黃門”的美妙畫卷
重建後的古宮廟由石牌坊、山門和大殿組成。石牌坊四柱三門,方額南北兩向鐫刻,南向“古聖顧公”、“大臣”、“李弼道”字樣,北向“侍郎故裏”、“古吳”和“梁陳遺風”字樣,並鐫刻四副對聯,其中壹副為吳世森清句,其余三副為李。山門和正殿的陳列布置,完整生動地再現了古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人物的雙重形象。廣福寺據說是顧的第壹個住處。寺廟旁邊有壹個“墨池”(又名“莫胡瑪”)。據說古在這裏著書立說,洗硯臺。
廟的旁邊有壹座祠堂供祭祀用。其墓為市級文保單位,壹直位於蘇州石湖南岸的下洲村。現在已經沒有這個村子了。已建成蘇州國際教育園,墓地未受影響。在蘇州職大校園內可以找到(從職大8號門進入,沿古公路向北走約200米,過了橋就是墓區)。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高2米,直徑10米。墓上下各有五塊大石頭,稱為隕石,故俗稱“落星墳”。內夷石題寫嘉慶八年(1803)乾達信陳黃門侍郎顧公墓。原來的“古公神道”墓前兩根柱子,壹間沒有建築的石作坊,乾隆年間豎立的墓碑,在1966被破壞。顧墓於195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1982年降級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