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個人從那家公司辭職,不完全是因為“山遇海”的問題,還有其他審批太復雜的問題。總之我覺得不管寫多久,如果不能推動工作的落實,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那麽工作就可以暫停。否則抱著“留著沒用,棄了可惜”的想法,無疑是雞肋,既耗精力又浪費時間,實在沒必要。
是否應該寫,需要具體分析:
首先看工作性質。如果以政策研究、信息咨詢、寫作等腦力勞動為主,可以保持每日壹周的工作模式,因為這樣有利於同事之間互通有無,而上級可以全面掌握下屬的工作進度,並且,對於需要落實和督促的工作,可以起到督促和促進的作用。對於那些以體力勞動者為主的,比如機械制造,商品銷售,還是沒必要這麽做,至少不需要日報,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和壹天的工作性質是壹樣的,不需要花那個腦細胞。
比如個人現在所在的機械制造公司,也有日報《日報》,但是沒有更多的文字內容。取而代之的是真實的工作進度和質量。也就是說,數字基本上代替了文字,壹切都需要用數字來說話。結果就是不需要刻意用詞,只需要壹個字兩個字就可以反饋質量情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看員工構成。這可能有些偏激,但確實存在,就是少數公司的員工學歷低,別說日報周報了,寫個名字可能都難。所以,如果妳在這樣的員工範圍內做日報、周報、月報,不僅會被罵,還很有可能被恨,甚至可能被打。這種情況下,不如把寫日報、周報、月報的員工提升壹個級別,讓他們做經理、班長、科長會更好。
比如在壹些公司,車間業務員兼職做各種數據統計,匯總上報月、周、日工作進度,更好的緩解了員工額外的工作壓力,方便車間掌握每天的工作進度,壹舉兩得。
三是看基礎條件。就是硬件和軟件設施。據說軟件就是制定壹個統壹規範的報表模塊,把報表的格式和內容轉換成表格,只要填寫具體的數字和簡潔的文字就可以了。說到硬件,是指提交程序網絡化、電子化,不需要手工提交,只在網上傳閱。類似於公司的ERP管理系統,這樣既規範了內容,又簡化了流程,減少了工作量,從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實施難度,減少了員工的抵觸情緒。
目前,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已經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高新技術對各類公司的生產經營和人力資源管理產生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有條件的公司完全可以用信息網絡公司引進的管理系統和人力資源系統代替日報、周報、月報。雖然要花壹定的錢,但總體來說,性價比還是挺高的。
第四是看實際效果。有句話,不看廣告,看療效。無論如何,都要定期不定期的“回訪”,看看作品是否符合當時的初衷,是否能達到既定的效果,如果不能,如何改進,是否可以停止等等。,真正把實際效果作為開展這項工作的依據。檢驗這項工作的唯壹標準。
總結壹下,沒有什麽是絕對的,好不好,可行不可行,就是以實際效果為準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