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名寺金閣寺,始建於唐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有著輝煌的歷史。金閣寺由禪宗高僧百丈淮海創建,位於鄞州金閣山團瓢峰腳下。經過民國時期羅漢琛、許唐之虞、坤士保、日益顧斌、魏載、永慶、卓凡等的努力修繕,寺廟規模不斷擴大,建築不斷完善。進入清朝後,進入鼎盛時期。當時有6個大廳和6個建築獨特的亭子。北宋元年(1008),宋真宗賜金峨山真言寺,北宋元年(1064),宋英宗賜為金峨山真言寺,明十五年(1382),金峨山真言寺被命名為天下名寺之壹。金閣寺濃郁的禪宗風格和“金閣十景”的獨特魅力,使其名聲遠揚。歷代很多高官學者都去拜佛,吟詩作賦,互相稱贊。南宋末年,日本僧人南浦邵明在寺中學習佛法。民國時期,來自德國的克裏夫、來自美國的貝克尼小姐和蔣介石的原配夫人毛長期居住在該寺。歷年來,日本、韓國的佛教文化代表團都來金閣寺朝拜。
然而,在過去的1000多年裏,金閣寺被搶劫了幾次。明朝中後期兩次廢棄,宣德年間(1426-1435)重修,成化年間(1465-1487)再次廢棄,鄭德年間(1506-6487)30年前的壹次文化浩劫毀了金閣寺,最後壹次天火更是讓老廟雪上加霜。最後只剩下幾間破舊的房間,斜倚在夕陽的風中。
在繁榮時期,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投入。2003年6月,投資5000萬元的“重修金閣寺”工程正式啟動,金閣寺建設史上又翻開了嶄新的壹頁。如今,兩座古樸的廂房、宏偉的大雄寶殿等建築已矗立在古寺的廢墟上。大雄寶殿在古寺遺址中軸線中央的高臺基石上重建,建築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約22.5米。廳堂面寬七間,深五間。這個建築規模在國內寺廟中也是位居前列的。正殿仿唐代鼎盛時期金閣寺的建築風格,重檐歇山式結構。整體設計精致利落,富麗堂皇,氣勢磅礴。正殿鋪瓦,拱深遠,檐精致,側墻青磚。大殿中央有三尊金箔佛像,遠看近看都金光閃閃。中間是釋迦牟尼像,高約12.5米。它端莊友善,左右各有文殊和普賢雕像,豐滿而精神飽滿。在大廳東西的兩側,有25尊童淵和10000尊造型各異的精美黃金佛像。大雄寶殿四周古木參天,竹林蔥蘢,溪水潺潺,更添幾分古樸靜謐。大雄寶殿的建成,標誌著古寺重建的壯麗精彩壹筆。現在山門、天王廟等重建工程即將開工,金閣寺復興的春天真的來了!
歷史的長河可以用汩汩來形容。我想金閣寺的千年風風雨雨,正如余先生在《文明的碎片》序言中所寫:“每壹次鬥爭,文明都不壹定能戰勝,但真正文明的歷史文化終將延續,哪怕已經成為‘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