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當時人們認為他有黃庭堅的才華,有歐陽修的德行,對他的評價很高。羅卻從來沒有出來做官,只在家鄉當過農民。他死後,許多後代都出人頭地。明朝嘉靖年間,羅氏子孫開始為羅修建祠堂。幾年後,壹個有四個入口的美麗庭院終於建成了。其中,最後壹個進入庭院的主室叫“後臥室”,是供奉祖宗牌位的,是整個祠堂最重要的地方。
然而,就在這座建築的“重中之重”即將完工的時候,整個祠堂突然停工了,壹停就是七十年。這是為什麽呢?原來,羅氏的後人為了顯示祖先的美德,致力於修建祠堂。祠堂的後寢殿較大,有11開間,在民間建築中已經很出格了,中間九開間的繪畫用的是皇帝專用的明黃色。
不僅如此,大雄寶殿中央連接橫梁的部分“雀替”,本應雕刻成“壹魚吐水”的形狀,但魚頭卻被雕刻成了殿中的龍頭。這些都是傳統社會的“擅闖”,超出了普通人應該享受的待遇。為了避免意外的麻煩,羅氏人不得不暫時停止這個項目。直到萬歷,羅氏的後人羅何英才繼續修建。
祠堂建了近百年。那麽,羅是如何解決建築中的“擅入”問題的呢?羅東樹寺占地3300平方米。從寺廟前的正門望去,宏偉的庭院正從淩星門逐漸上升到正門、大堂和寢殿,氣勢宏偉。當妳進入時,妳會發現後臥室大廳上方有壹個閣樓。
祖先在祠堂中地位最高,在傳統社會供奉祖宗牌位的廟宇上建閣樓,不倫不類。這是為什麽呢?原來羅氏後人當初建祠堂的時候就建的很高,睡前堂高達13.6米。
70年後,羅重修後寢殿時,既想突出後寢殿的最高地位,又想表達自己作為朝臣的謙恭,於是在後寢殿上加建了壹層亭子,名為“寶輪閣”,專門用來收藏詔書、公函等皇家禮品,以體現忠君的觀念。如今,這座寢殿是整個祠堂中最為精致的部分,結構精巧,雕刻精美,美不勝收,堪稱精品。
總結:祠堂的另壹個特色是裏面居然有壹個叫“澤內”的女性神龕。它建在祠堂右側,屬於壹個不起眼的位置,面積不到公廟的十分之壹;而且羅氏子孫進寺,男人每年要交八兩銀子作為香火錢,女人進寺要交十二兩銀子。
盡管如此,在男尊女卑、女不祀於祠堂的封建社會,羅東樹廟能夠破例建女祠,還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