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事情是否都是學校或老師“越權”,超出了學校教育的界限?
這些行為,往好了說是家校互動,往壞了說是學校和老師讓家長做自己該做的事。近年來,此類事件引起了許多家長的不滿。
為什麽現在很多家長對學校和老師不滿意?還有壹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學校和老師對家校教育的邊界模糊,導致矛盾產生。
家長經常抱怨:老師讓家長檢查甚至批改孩子的作業,老師讓家長督促孩子背課文,等等。
父母認為工作了壹天,已經很累了。回來後,他們要看孩子的作業,批改,檢查背誦。這些不都是老師應該完成的任務嗎?妳什麽時候成為父母的?
不要說有點文化的家長可以投訴輔導。沒有壹點文化的人該怎麽辦?
邊界不清反映的是真正的問題。
壹個小企業家長被老師叫到學校談話,說自己孩子學習成績差,經常不完成作業,作業正確率低,讓家長回家好好管教。
家長抱怨:“我文化水平低,不會輔導孩子。如果孩子在學校成績好,我能怎麽辦?”我們是小企業,沒日沒夜的忙,每天都很晚才回家。我們根本不能關心孩子!"
從教育層面思考這位家長的話,至少反映了以下信息:
第壹,學校教育把教育責任轉移到了家長身上。因為幫助孩子學習不是父母的責任。
二是反映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高,在學校無法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只能把未完成的任務放在父母身上。試想,優秀的老師會這樣做嗎?
界限不清,越界操作不當,容易惹事。
比如某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安排孩子回家做家務,教孩子洗衣服做飯。這不是剝奪了家庭教育應該承擔的任務嗎?
再比如,前段時間“老師帶孩子理發導致孩子自殺”事件中,“理發”是老師的教育教學任務嗎?且不說理發和孩子自殺的關系,單說是否有必要帶孩子去理發就值得思考了。
各種事件引發的沖突甚至引發惡性事件。作為教育者,老師有時候真的很“不清楚”。這其實就是邊界不清帶來的災難。
厘清邊界,既不能“退讓”,也不能“越界”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校教育主要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家庭教育主要是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品質,這是壹個個性化的過程。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要遵循教育規律,只是教育的目的、方法、主體和對象不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才能形成更好的教育環境。但是,組合和補充並不是模糊的界限。
所以,從種種事件中,我們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作為教育工作者,包括老師、家長和社會上的每壹個人,都應該學會理性地、合法地保持自己的教育邊界,既不“退讓”,也不“越界”,這樣才能讓教育更加清晰易懂,更有利於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