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出自哪裏?———現代王國維《死華蓮讀不盡的離別苦》
這首詩的完整原文是這樣的:
看完了所有離開這個世界的辛酸,還有那麽多不歸的散花。花終無話,綠窗是春。(全左:全穆)
我會在相思燈下告訴妳,我對千千有新歡,也有舊怨。最重要的是,世界不能停留,朱妍的話反映在鏡子裏。
我已經為妳發布了譯文,以便妳能理解這首詩:
我已經經歷了離開這個世界的痛苦,但是當我回到家鄉,我的老朋友已經像花壹樣枯萎了。回想起那時候和她壹起度過的離別,我相對無言,只剩下悲傷和離別的胸臆。現在,只有綠窗依舊,卻已不是當時的風景。
我想在這螢火孤燈下細細訴說相思,細細訴說離別後的相思。然而,壹點點新歡卻勾起了無盡的舊恨。世界上最難忘的是鏡中壹去不復返的青春和樹上落下的落花。
以下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詞,我分別給大家解釋壹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吳風起”、“鵲踏”。雙音,60字,上下四韻。
閱讀:體驗。
沒辦法:沒想到。
所以:像這樣。
綠窗:綠色紗窗,指女子住所。
暮色:也有書說“莫”,意為黃昏。
新歡:久別重逢的喜悅。
舊怨:相思之痛由來已久。
朱妍:年輕的面孔。
慈叔:離開這些樹。
如果只看文章,可能很難理解意思,只好結合當時文章的創作背景來解讀:
1905年春(光緒三十壹年),這位闊別已久的詩人回到了家鄉海寧。莫什太太本來就體弱多病,久別重逢時,她更加憔悴,不禁感到極度悲傷。這個詞可能是這個時候寫的。
此詞壹改前人所寫的團圓之喜,而是表達團圓之痛,充滿悲劇色彩。作者用花來比喻他的妻子。通過寫他在忍受離別的煎熬回到家時所看到的情景,表達了他心中羞、悔、愛、憐的復雜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飛逝的感嘆。
最後,我覺得有必要介紹壹下這篇文章的作者:
王國維(1877 65438+二月三日—1927年六月二日),名郭真,名靖安、,名禮堂,姓關唐,名永關,忠義敗亡。漢族,浙江海寧(今浙江嘉興海寧)人。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影響,將西方哲學、美學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然後他進攻歌詞和戲劇,然後他統治歷史,古文字學和考古學。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溺死在頤和園昆明湖魚藻園。作品62種,包括《王靜安先生在海寧的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堂采林》、《古史新證》、《曲錄》、《論殷周制度》、《流沙之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