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知識和經驗是遊戲的源泉,所以老師要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孩子的知識和經驗,讓孩子更多地了解社會角色。
2.為孩子創造合適的空間和心理環境。其中,操場的大小要合適,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要和諧。
(2)遊戲正在進行中
1.基於觀察。在兒童遊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觀察兒童遊戲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便對兒童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幹預,觀察兒童遊戲的主題、環境、內容、材料、需求和行為。
2.適當的引導和幹預。
(1)確定引導和幹預的時機。介入兒童遊戲的時間取決於觀察的需要。當孩子玩遊戲有困難的時候,當遊戲秩序受到威脅的時候,當孩子對遊戲失去興趣,準備放棄的時候,當遊戲內容或技能的發展出現困難的時候,教師要適當介入,幫助孩子發展遊戲。
(2)確定指導的方式方法。老師可以用自己,材料或者孩子的夥伴作為媒介。教師可以作為遊戲者參與兒童遊戲,也可以作為旁觀者通過言語、手勢、眼神作為教師介入兒童遊戲。在素材方面,老師提供更多的轉化型、自然的遊戲素材,可以激發孩子探索遊戲的興趣,保持愉快的心情。
3.預防措施
(1)把握引導和幹預的範圍。做到重點與壹般、個體與集體、部分與整體相結合,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孩子的差異,分層次給予指導。
(2)把握互動節奏。教師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驗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在與孩子互動時避免問壹些現實的問題來打破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及時退出。當孩子出現預期的遊戲行為時,教師應該退出遊戲,讓孩子重新控制遊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3)比賽結束後。
遊戲結束後,老師可以對孩子在遊戲中的行為進行評價,並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對遊戲保持較高的熱愛。同時,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遊戲引導行為是否恰當,孩子是否達到了預期的遊戲行為。
在往年的教師資格考試和招聘中,這部分內容通常以客觀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察。比如客觀題中老師觀察的內容有哪些;教師應該起到什麽樣的引導作用等。做題的時候首先要對知識點有壹個清晰的把握,然後利用題中的關鍵詞來調動知識。在材料分析題中,我們會分析老師們用了哪些策略來支持孩子的遊戲活動。做這類題,首先要根據問題找到正確的理論,然後分析材料,找到相應的理論。最後,我們可以對教師的做法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建議。例如,下面的問題:
材料李老師發現大班裏理發店顧客很少,顧客對理發店也不感興趣。於是李老師帶著孩子參觀理發店,看理發店的設施,鼓勵孩子向理發師咨詢,記錄孩子的問題,並拍照。孩子們看到顧客們躺在理發店裏洗頭和梳理發型。回到幼兒園,李老師組織孩子們討論“如何經營好理發店”,並為他們點評照片。有的孩子回應說沒有躺椅,有的孩子沒有梳頭。李老師鼓勵孩子們用積木制作自己的躺椅,並畫出自己的發型。之後,“理發店”的生意又興盛起來。
請分析案例中教師支持幼兒遊戲活動所采用的策略。
答案分1。教師在兒童遊戲中引導和幹預的目的或作用。
2.理論+物質(通過外部幹預的手段;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通過交流和討論的方式)
3.評價教師的做法或提出其他指導策略。
《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是兒童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兒童遊戲中,教師只有合理地掌握自己的角色來引導兒童,才能突出兒童的主體性,幫助兒童從遊戲中獲得更直接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