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請介紹壹下景雲鼓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請介紹壹下景雲鼓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京韻大鼓是清末由河北滄州、河間壹帶流行的木鼓經過藝人改造發展而來。流行於河北省、東北和華東地區。木鼓又叫膽小鼓,因為它的歌者常有保定、滄州口音。以說唱和長書為主,唱壹些短段子。木鼓的唱腔是板腔,伴奏樂器只有鼓和板。進京後加了三弦伴奏。民國35年(1946)後正式命名為“京雲鼓”。

膽小鼓的主要代表是劉寶全,他被稱為“鼓業之王”。他在借鑒別人的同時,創新了膽小鼓。壹個是跟荊白唱了壹小段;二是吸收各種戲曲、雜劇的曲調,豐富唱腔;第三,借鑒京劇的“刀槍架”式和壹些唱腔、節奏,形成壹套表演人物;四、三弦伴奏與詠嘆調的結合嚴謹舒適。和壹起的,還有和張。形成了以劉、白、張為代表的三大流派。然後是“小白派”“羅派”。

京韻大鼓歌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句,有的還加了嵌詞、夾詞、疊句。每首歌詞約145句。押韻以《北京十三行》為藍本,大部分唱段押韻到最後。它的基本唱腔包括柔板和慢板。京韻大鼓是唱講結合,韻白講究音色和韻味。表演形式為壹人站唱(解放後引入雙人唱形式)和自打鼓板;主要伴奏通常是三個人,他們演奏的樂器是大三弦、和琵琶,有時伴有低胡。傳統歌曲有長阪坡、截河、草船借箭、鬧江洲、大西廂、祭晴雯、黛玉悲秋等,抒情短景如醜末初吟、風雨歸船等。

50年代初,中央廣播說唱團、北京曲藝團等專業團體在北京韻鼓的推陳出新方面成績顯著,為培養新人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