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充滿英氣的年輕人,騎著馬走上半山腰的潼關古道,依山望河,壹時沖動,勇往直前。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的西風吹散,飛進滾滾的雲霧裏。、
大概從古到今,這雄偉的潼關壹直被白雲包圍著,從未被清除過吧?
原文:
潼關?
譚磐四通
最終,高雲密布在這座城市,秋風吹走了馬蹄聲。
河流還是太野,入潼關山也不平坦。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老家到甘肅蘭州父親處途中,途經陜西潼關,在那裏飽覽北方壯麗的山河風光,假裝寫下這首詩。
作品欣賞
偉大的奇觀仍然更高更遠。潼關位於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南有華山群峰,東有豫西平原。詩人馬上進城,看到黃河從北部高原峽谷咆哮而來,在懸崖腳下突然轉向,奔向平坦遼闊的原野,但氣勢並沒有緩和,仿佛河床還是太緊;而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就沒那麽紮眼了。他們壹進潼關,就突然崛起,壹飛沖天,拼的是勝算和風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河太縛”、山太不平,都是詩人心目中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所誘發的,反映了青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掙脫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與當時中國大地上變革與力量高漲的社會潮流完全合拍。
19世紀末,在我國歷史上,是壹個民族危機空前、民族精神空前的時代。透過譚嗣同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詩句,我們仿佛聽到了壹個新時代迅速逼近的腳步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通關(譚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