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暴力也是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草案規定,家庭暴力是指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侵害家庭成員的行為。所以家暴只存在於“家庭成員”之間?
全國人大常委會孫大發委員指出,事實上,今年3月,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於聯合辦理家庭暴力犯罪的意見》明確,監護、撫養、寄養、同居等關系中的暴力犯罪也屬於家庭暴力。
根據法律依據:
第十三條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等單位投訴、反映或者求助。有關單位接到家庭暴力的投訴、反映或者求助後,應當給予幫助和處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也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單位和個人發現家庭暴力發生時,有權及時勸阻。
第十四條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公安機關應當為報案人的信息保密。
第十五條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後,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關規定調查取證,協助受害人就醫和傷情鑒定。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受重傷、面臨人身安全威脅或者處於無人監護等危險狀態的,公安機關應當通知並協助民政部門將其安置在臨時收容場所、救助管理機構或者福利機構。
第十六條家庭暴力情節輕微,依法不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對加害人進行批評教育或者予以警告。
警示應當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事實陳述、加害人禁止實施家庭暴力等內容。
第十七條公安機關應當向加害人、受害人發出警告,並通知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公安派出所應當對受到警告的加害人和受害人進行走訪,並監督加害人不得再次實施家庭暴力。
第十八條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可以單獨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機構設立臨時庇護所,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臨時生活救助。
第十九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法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緩交、減收或者免收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訴訟費用。
第二十條人民法院審理家庭暴力案件,可以根據公安機關的筆錄、告誡、傷情鑒定意見和其他證據認定家庭暴力事實。
第二十壹條監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經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人員或者單位申請,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撤銷其監護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
被撤銷監護人資格的加害人,應當繼續承擔相應的贍養、撫養、扶養費用。
第二十二條工會、* *共青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依法對家庭暴力實施者進行教育,必要時對實施者和受害者進行心理輔導。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三條實施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人民法院予以警告,並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壹千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第三十五條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未按照本法第十四條規定向公安機關報案,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或者所在單位給予處分。
第三十六條負責打擊家庭暴力的國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