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為主,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不教,是妳的錯。教之道,德為先。焦始終把德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和主要內容,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育孩子不要特權或特殊。焦特別註意防止他的孩子滋生特權思想。在蘭考縣工作不久後的壹個晚上,大兒子焦國慶在禮堂看戲,沒有買票。焦得知此事後,嚴厲批評兒子:“妳不能從小就養成占便宜的習慣。看‘白戲’是壹種剝削行為,是剝削他人的勞動果實。”第二天,他領著焦國慶到禮堂補了壹張2毛錢的票,讓兒子去檢票員那裏檢票。
教育孩子不占公家便宜。焦尤魯註重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經常教育孩子多為集體做貢獻,不要白白占集體的便宜。剛到蘭考時,他建議城關鎮把池塘改造成魚塘。焦病重期間,漁場的同誌們感謝他的關心,給家裏送去了十多條活魚,讓他補補身子。孩子們看到這條魚非常高興,但他對孩子們說:“這條魚是集體財產。如果我們家沒上班,怎麽能白吃呢?”如果大家都占集體的便宜,集體的事情能做好嗎?”壹席話讓孩子們明白了道理,立刻把魚送回了漁場。
教育孩子,不如學習,不如上進,不如衣食無憂。大女兒焦守鳳,三年級七歲的時候,還穿著父親做的舊布大衣。她曾經被她的同學嘲笑過。回家後,她對父親說:“人家都說妳是縣委書記,我穿這樣的破衣服不丟人嗎?”焦尤魯聽後,指著自己打了補丁的衣服說:“縣委書記呢?妳說我這個縣委書記穿什麽衣服?妳在騙誰呢?和同學在壹起的時候,要更加熱愛學習,熱愛工作,熱愛團結友愛,生活艱苦樸素,衣著整潔。懶惰貪婪真可恥。”業余時間,焦經常帶著孩子參加生產勞動,到附近秋收已完成的田地裏去拾豆子、切生花,讓孩子養成熱愛勞動、愛惜糧食、勤儉節約的習慣。
因材施教,講究方法。焦守峰初中畢業後失業在家。蘭考縣的幾個政府機構主動提出為她安排工作,包括電話接線員、教師和縣委官員。焦知道後,對她說:“妳壹離開學校就坐在辦公室裏,錯過壹堂勞動課是不行的。年輕人應該幹點臟活,努力鍛煉。如果他們不工作,他們就會忘記自己的根。”最後,他安排焦守峰在壹個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廠當工人,開始腌制和釀造醬油。在食品加工廠當工人,不僅辛苦,勞動強度大,還要挑著擔子去賣醬油和鹹菜。蘭考縣小,很多人都認識縣委書記的女兒,這讓焦守峰很難接受。有壹天,焦親自帶著女兒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醬油,教她如何挑著擔子不揉肩膀,如何快速賣出醬油和鹹菜。她還對她說:“爸爸小時候賣過油,爺爺以前開過油坊。我小時候會拎著油滿街跑……”這件事徹底改變了焦守鳳對勞動的看法,她再也沒有心情了。泡菜廠的磨煉,讓她對生活更加樂觀,也讓她受益終生。
嚴於律己,言傳身教。子曰:“其正而不令;他的身體不對,雖然他不服從。”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所以他們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給孩子上人生的第壹課。焦就是這樣做的。有壹次,焦回家看見壹碗米飯,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就問妻子這米飯是哪裏來的。妻子說,縣委考慮到他身體不好,照顧了幾斤。焦聽後堅決拒絕,把米送給了蘭考縣學習泡桐的大學生。雖然這在焦家只是壹件普通的小事,但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意識到,不享受特權,不搞特殊,比講多少大道理更有效。
(作者是河南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第6版,2021,10,21。
作者: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