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壹個很奇怪的王朝,軍隊龐大,但軍事實力並不強。它被認為是經濟、科技最繁榮的時代,但國庫卻經常赤字,軍事上弱,經濟上差,所以即使北宋有著非常光明的壹面,它仍然會被歷史學家評價為古代最窮最弱的朝代之壹。當然,總的來說,北宋的成就還是高於其他朝代的,尤其是在文學藝術領域,此後再也沒有哪個朝代達到過北宋的輝煌。
當歷史進入大宋,中國仿佛進入了近代,壹種物質文化開始傳播。貨幣的流通比以前更受歡迎,火藥的發明、噴火器的使用、用於導航的指南針、天文鐘、高爐、水力織布機以及船只水密艙的使用都出現在宋代。在11世紀和12世紀,中國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相比。可以說,宋代包含了現代城市文明的諸多特征,是壹個完整的“東方文藝復興時代”。
由於宋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城市發展和知識普及程度甚至可以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相媲美。為什麽中國歷史上壹直被定性為“積貧積弱”,這樣的盛世卻沒有順勢而進,反而退步了?原因是什麽?
從地理上講,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壟斷了亞洲東部最適宜的土地,北面是草原和西伯利亞寒帶,西面是青藏高原、沙漠戈壁和山脈,南面是熱帶叢林,東面是海洋。
這樣壹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壹方面使得外來文明很難入侵中國。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 * *教的東擴,都是在阿富汗的十字路口向南進入印度次大陸,而不是向東進入中國,使得中華文明幾千年來不間斷,沒有受到外來文明的幹擾,整個東亞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文明體系和國際政治體系。
這種封閉的地理環境也限制了中國的擴張。早在公元前221年,秦朝統壹全國,東亞地區所有適宜農耕的土地都已納入帝國版圖,擴張到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邊界,實際上達到了農耕帝國的擴張極限。漢朝尚武,然後打敗草原人,把勢力擴張到北方草原和西域,把帝國擴張到地理局限的極限。早期擴張到極限後,中國開始萎縮,進取精神和尚武精神開始淡化。所謂魏晉風流,不過是貴族精英失去進取精神和尚武精神後的侵蝕和墮落,最後只能亡國。
到了宋朝,雖然丟掉了十六州,但是農耕文明的北大門打開了,曾經是華夏文明核心區的華北面臨遊牧民族的威脅,中原王朝的防線退到了黃河,西北也被西夏入侵。然而,在通過財產貢獻實現和平後,中國文明進壹步介入,並在宋朝恢復繁榮時趨於保守。
貴族精英墮落後,唐朝的科舉使官僚士階層崛起,宋朝皇權官僚壹統天下。到了宋代,代表官僚階層核心意識形態的儒學,從唐代的道教發展到宋代的朱成理學,實際上完成了它的宗教結構,固定下來,然後變得保守僵化,成為整個中華文明的主導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保守僵化,中華文明失去的不僅僅是進取精神和尚武精神,更是中華文明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近代的大門撤退。
北宋死於黃金,憑借海外貿易,其財政和經濟甚至超過了疆域更大的北宋。但是,在這種保守僵化的文化下,就偏了。明清也很繁榮,但也更保守僵化,最終導致亡國,幾乎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