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廣東陽春是壹座旅遊資源豐富的城市。這裏文物古跡眾多,自然風光優美,被譽為“水墨畫的春天,百裏畫廊”。魚王石絢爛的晚霞,曼妙的馬蘭峰,被譽為“華南第壹窯洞”的淩霄巖,構成了壹幅美麗的畫卷,鋪展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壹處風景都讓我贊嘆和陶醉,也促使我拿起畫筆去寫生和創作。
壹開始只是寫生壹些風景,專業是水墨畫寫實人物。所以我也特別註重家鄉的人和風俗的素材。但是壹時找不到好的題材,只好畫壹些少數民族的人物。水墨畫人物的畫家壹般都有壹個* * *學問,就是有些少數民族的長袍、長袖具有天然的形式美,特別適合水墨的運用,而直筒的褲裝、襯衫則比較難以水墨處理。這也是我壹開始對畫家鄉人有點抵觸的原因。創作了壹批表現少數民族人物的作品後,總覺得這樣的題材離我現在的生活經歷太遙遠了。因此,我不得不在畫風景的過程中慢慢尋找素材。在柳高河市場采風的過程中,壹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找到了我要找的東西。高柳河市場壹年只有壹個集市日,在嶺南流傳了千年,如今已經成為陽春民俗文化的象征。柳高河位於廣東省楊春市合水鎮。這條河有十多公裏長,集市就設在這裏。高流河市場以每年農歷五月初四為集市期。在市場期間,會有大量的遊客來到這裏,與當地的市場參與者聚集在壹起,大約有10萬人。這時,市場上會聚集有當地特色的編織品、竹木制品和手工藝品。市場人氣爆棚,體現了當代人生活的富足,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熱烈的生活場景深深感染了我,我不禁感嘆:“好題材就在眼前,何苦越走越遠!”
這樣,我的壹個“柳高河遺址”(見附圖1)就被創造出來了。在這部作品中,我特別強調臺詞的書寫。在畫竹椅時,我用篆書的中筆,追求線條的粗簡。衣服的線條是側面相互利用的,表現了筆法的豐富性。整幅畫以水墨為主,色彩稍加點綴,色墨的對比增加了畫面的趣味性,從而產生壹定的藝術效果。這幅作品最終入選第三屆廣東嶺南美展。
我的繪畫方法源於浙派。2013,有幸考入“吳山明人物畫創作與研究班”,拜浙江人物畫大家吳山明先生為師。兩年時間,系統學習浙派水墨寫實人物畫技法。從最初對人物畫淩亂的認識,到正式系統的訓練,我對寫意人物畫從畫法到理論都有了新的認識。我對浙江人物畫的理解是,在造型精準的基礎上融合了花鳥畫的筆墨語言,在人物畫的造型中切入了更多的其他筆墨詞匯。同時註重書法用筆,強調“書寫”的意義。
水墨人物畫,無論是造型方法還是筆墨技法,都經歷了多代人的探索、實踐和創作積累,體系十分完備。徐悲鴻、江等人對中西藝術的結合進行了探索,代表北方水墨人物畫體系的、、等畫家都受到了影響。在浙南人物畫群體中,李的厚重、周昌谷的豐富多彩、的瀟灑都各有千秋。我的老師創造性地用書法畫人物畫,拓展了黃的書法。在我看來,水墨人物畫的本質是如何表現人,尤其是如何在新的形式下表現當代人。清代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隨著時代的發展,水墨畫的技法語言變得越來越豐富。我認為每壹個人物畫畫家都必須建立壹套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對世界的認知。我想這也是繪畫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創作了“柳高河遺址”系列作品(附圖二為“柳高河遺址”二),並壹直朝著這個方向不懈努力。我將以“柳高河市”為研究課題,將這個代表陽春風情和文化的千年市場用中國畫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努力弘揚優秀文化。
圖1
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