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山崎村的農民梁文去年通過經營40畝煙葉摘下了貧困的帽子。現在正是收獲的季節,他雇傭的15村勞動力分別在煙田和烤煙房忙碌著。這兩年,梁文每年給員工的工資總額都在3萬元以上,所以他成了省內來訪記者和村裏當地幹部口中的“閆大哥”、“葉老板”。
妳是如何幫助壹個過去的貧困戶成為今天有名的“葉老板”的?瑞金的做法是用“三個壹”:“壹個思想”、“壹個幹部”、“壹個產業”。
“壹個想法”就是先扶窮扶智。“不怕累就是為了賺錢。”這是80後農民梁文對駐村幹部說的話。但他只上了四年小學,稍大壹點就南下北上加入“民工潮”。“由於文化程度低,身材矮小,又沒有必備的技能,那些年他不再怕累,月薪從三四百元到壹兩千元不等。三十多歲了還是單身,只好回到老家,頂著貧困戶的帽子謀生。當地政府對癥下藥,扶貧先扶智。僅去年壹年,就為他提供了多次煙草種植技術培訓,幫助他走上規模經營之路。結果,種植煙草三年的煙農何,壹年就打了個翻身仗,帶著脫貧、姻親、抱娃三喜臨門。
“壹個幹部”就是幫村裏的幹部。劉麗娟來自瑞金市扶貧移民辦公室,已經在陜汽呆了兩年半,梁文是他的重點扶貧對象之壹。小劉懂政策,有擔當,吃得苦不怕累,給鄉親們講情懷。他每天走村串戶,做好貧困戶的賬,給貧困戶跑腿,忙得沒時間談戀愛。幫助窮人真的很難。現在,這位政府幹部與農村農民無異,完全融入了村裏,對村裏的貧困戶情況了如指掌,確保上級的扶貧政策與不同情況的貧困戶精準對接,成功落地。他口中的“葉大哥”梁文,經常得到他的鼓勵和幫助,理直氣壯地走上了規模經營的道路。首批5萬元政府貼息貸款也來源於劉的政策指導和跟蹤服務。
“壹業”就是家家有本致富的產業。“發展工業是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根本任務。”扶貧靠產業,落實靠幹部。瑞金市通過統壹規劃,將山崎村17個村民小組劃分為幾大產業片,分別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發展水利水電、綠色果蔬、煙草種植、特色旅遊產業,幫扶有能力的貧困群眾。駐村幹部對這個群體毫不放松,緊盯產業扶貧,通過引導貧困戶自己動手、引進領導幫扶等方式積極推進。山崎村另壹位致富帶頭人徐水清也深有體會地說,脫貧致富,還得靠產業。關註產業扶貧現已成為全市的壹大學問和駐村幹部幫扶貧困戶的工作重點,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產業扶貧(江西贛州)現場觀摩會於5月17日在瑞金召開,充分說明了這壹點。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施策的要求。什麽是精準扶貧、精準施策?瑞金市山崎村“三個壹”的工作實踐,為中央的要求提供了新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