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金開始研究鈞瓷藝術,參觀古鈞窯遺址,收集大量鈞瓷資料。唐、宋、元、明、清生產的鈞瓷標本壹應俱全,全國各地的鈞窯遺址,特別是河南禹州市160多個窯址的標本保存完好。金埋頭於這些古鈞瓷材料中,壹生與窯火相伴,無私奉獻,不計名利,其著作《鈞窯史》獨立填補了我國鈞窯史的空白。金先生對鈞瓷藝術的熱愛源於他對鈞瓷藝術的理解,他倡導鈞瓷家庭共同發展的和諧理念。同時聯合大專院校,從造型、釉色、材質、工藝等方面為鈞瓷文化藝術發展註入新鮮動力,踐行“科技興鈞”理念。
在金老先生的影響下,埋頭工作、話不多的金曉彤跟隨父親指導了30多年。經歷了從學徒、藝術家、技師、藝術家到當代鈞瓷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他父親淡泊功利、嚴於律己的原則,對他的心路歷程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面對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和更多的磨難時,他能甘於寂寞,專心致誌於鈞瓷藝術的探索和研究,金先生在金曉桐小時候,就堅持讓當時只有14歲的金曉桐,按照他“家有良田,地有千頃”的樸素思想,學習鈞瓷小炭爐的燒制技藝。那時候,金曉彤白天上學,放學後幫父親燒壹個小爐鈞窯,做壹個爐釉試驗。
1980年,金曉桐進入蔚縣鈞瓷藝術廠,師從文先生,學習鈞瓷窯變燒制技術。隨著鈞瓷二廠的招工,他進廠當學徒。次年,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在神東舉辦陶瓷設計培訓班,金曉彤有幸入選。培訓班結束時,金曉彤的《梁山公園將軍畫像》108獲得了許國楨先生的贊賞。經過許先生的極力推薦,進入當時的鈞瓷二廠設計室設計鈞瓷產品。在金曉彤看來,沒有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就不可能從事後來的鈞瓷藝術創作。每當提起這件事,金小雲常說的壹句話就是:恩師恩情。在金曉彤的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專家和領導的關懷。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楊誌海會長在欣賞金曉桐鈞瓷作品的同時,為其陶瓷專著作序。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長楊子鵬對金鈞瓷表現出極大的關愛。他向香港國際陶瓷藝術大賽的參賽者極力推薦,並親筆為他題寫了廠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魯館長諄諄教導金曉桐,為他的創作指明了方向。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嚴多次指導金曉桐鈞瓷創作,並為其題詞:金家鈞瓷,國寶。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傅和王對金鈞瓷的發展非常關心和愛護,經常親自指導金曉桐的創作。張守智老師、袁寧甫先生、山東的李梓源、河北的劉立中、龍泉的陳文增、徐朝興等都對金曉桐先生的創作給予了無私的幫助。
1990金曉桐《大葵花爐》問世,氣勢磅礴。亞運會期間在北京展出,並在各種鈞瓷書刊上發表。金曉彤1996、1998的30余件作品分別入選香港國際鈞瓷展、大阪國際鈞瓷展。此後,金曉桐的《洗直題字》赴紐約參加“東西方藝術家交流展”。2001至2003年,應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楊同煥邀請,為山東博物院臨摹陶瓷文物72件,涉及古陶、原始瓷器、三彩、漢青、秦、漢、唐宋等眾多瓷種。2003年4月,金家鈞窯工作室成立。同年當選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2008年,金曉彤手繪矮牽牛瓶獲香港國際陶瓷大賽金獎,被英國國寶博物館收藏。同年當選香港國際陶瓷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香港國際陶瓷藝術家協會副會長。200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再次收藏金孝通木燒鈞瓷作品《奶釘鍋》。金曉桐歷年鈞瓷作品,如鳳兒琵琶瓶、天球瓶、太平尊、葵花尊等,被視為當代鈞瓷的經典之作,被國內多家博物館、圖書館收藏。金曉彤先生已經成為鈞瓷領域公認的後起之秀,中年梯隊的頂梁柱,鈞瓷文化藝術的鞭炮。
金曉彤除了從事鈞瓷的藝術創作外,還致力於現當代和古代陶瓷藝術的文化積澱和研究。至今已完成《談鈞窯》、《探尋鈞窯與中國陶瓷藝術起源》等多部鈞瓷與陶瓷學術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