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對這些魚的介紹:
龍魚:別名銀魚、銀魚、龍魚,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至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它們壹般棲息在支流的池塘和岸邊被水淹沒的灌木叢中,有時在有浮草的水環境中也能發現龍魚。流入中國後,在南方繁殖龍魚已獲成功,是我國主要觀賞魚之壹。龍魚因為風水需求,在東南亞相當受歡迎。
地圖:黑色橢圓形的身體上布滿不規則的紅橙條紋,宛如壹幅地圖,故名;又因其尾部末端有壹個被金包圍的黑點,像星星壹樣閃閃發光,故又稱“眼斑星魚”;也有人稱之為“花豬魚”,因為它貪吃,又有平時“懶”的習慣。
刀魚:刺魚的學名,又名鳳尾魚、鳳尾魚,是壹種洄遊性魚類,與江鯿魚、鰣魚並稱中國長江三季。劍魚、鰣魚、江鯿、河鯿被譽為“長江四鮮”。奇怪的是,這“長江四鮮”又回流了,下遊經過南通天生港。自從上遊鎮江盆地開始,它的味道會發生奇怪的變化,它的價值會急劇下降。雖然是* * *喝壹條河,但是對於長江流域的正宗食客來說,區分水盆的魚並不難!
藍鯊:又名大藍鯊或鋸齒鯊,屬於真鯊科,多見於溫帶和熱帶海洋地區,喜冷。體長可超過3.8米,通常為1.8到2.4米。以長距離遷徙著稱。正常情況下,它的動作很慢,但在必要的時候,它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移動。主要食物來源包括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胎生,壹次可以生4到135條幼鯊。它是公認的會攻擊人類的鯊魚。
戰艦:又名幸運魚和細絲鱸魚。起源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這條幸運魚是這個家族中的巨人。成魚體長20 ~ 69厘米,橢圓形。體色為灰褐色,腹鰭變異為兩條長絲鰭,每條為淡紅色。飼養水溫22 ~ 26攝氏度,對水質要求不嚴格。養殖水溫26 ~ 27攝氏度,雄魚背鰭末端較長,屬於泡沫卵生魚。在水族箱的水面上漂浮幾株水生植物,放壹對親魚進去,雄魚在水面上凸出很多氣泡,受精卵凸出到氣泡裏孵化。雌魚每次產卵500 ~ 1000粒,溫馴易養。
鸚鵡:或鸚嘴魚、鸚鵡魚,學名洛神頸鰭魚,鱗翅科的壹個屬,俗稱鸚鵡魚、鸚嘴魚、紅楔笛鯛等。,這是壹種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它因其鮮艷的顏色和類似鸚鵡的嘴形而得名。另壹種淡水觀賞魚,由美洲慈鯛雄性紅魔鬼魚與紫火山口雜交而成,因其體色鮮紅[1],又被稱為血鸚鵡。漲潮時,大大小小的鸚鵡魚,披著綠色和黃色的燦燦外衣,從珊瑚礁外斜坡的深水處遊到淺淺的礁灘和瀉湖。鸚嘴魚有特殊的消化系統。鸚鵡螺魚用它們板狀的喙把珊瑚連同骨頭壹起咬斷,然後用它們的喉齒磨碎,吞進肚子裏。營養物質被消化和吸收,珊瑚碎片被排除體外。鸚鵡魚的喉齒沒有牙齒鋒利,而是進化成了石頭形狀,喉齒的上頜面是凸的,與下面的凹相吻合。
招財貓:學名紅尾鯰魚,魚體長1米,頭、背、胸、腹扁而寬,臀、尾扁而窄。紅尾鯰魚身體呈桶狀,尾部呈鏟狀,頭大,嘴寬而扁,有三對觸須。下半身為白色,背部和頭部為灰黑色。而且還有黑點。背鰭和尾鰭呈橘紅色或血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