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了解客戶或演講者的成長和發展歷史,重視對他們的診斷和案例分析。在整個咨詢過程中,還要註意咨詢者和被咨詢者之間的配合,根據咨詢者的需求提供信息和幫助。必要時,直接向客戶提出建議。威廉姆森是這個學派的重要代表。通過長期的實踐,他將職業咨詢的過程分為六個步驟:
首先是分析。通過主觀和客觀的方法,收集和分析客戶的態度、興趣、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能力傾向。
二是融合。案例研究法用於整理和總結所獲得的信息,突出咨詢客戶的主要特征。
第三是診斷。將客戶的個人情況與職業因素進行比較,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四是深謀遠慮。根據診斷結果,做出預測,幫助客戶選擇行動計劃或調整職業規劃。
第五是咨詢。回答客戶的各種問題,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職業和職業選擇標準,並與他們討論如何實現目標。
第六,重復。當新的問題出現時,重復以上五個步驟。
客戶中心咨詢模式
這種咨詢模式的假設是,如果受訪者或咨詢服務的委托人能夠獲得最大的心理滿足,他們可以自己解決自己在求職和擇業中遇到的問題,所以不會把所有的問題都帶到咨詢者身上。所以這個學校的咨詢師特別強調雙方在咨詢過程中能夠互相理解和接受,要求形成和諧的溝通氛圍。他們還認為,沒有必要主動向咨詢服務的客戶提供專業信息。因此,在進行職業咨詢時,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第壹,只有在客戶自願要求的情況下,我們才應該向客戶提供職業信息。第二,咨詢師不能利用專業信息操縱和影響委托人做出決策,而應該鼓勵他們從各種出版物、雇主和雇員那裏獲取專業信息,以增加他們的責任感,發揮他們的創造精神。第三,在咨詢的過程中,允許當事人表達對某個職業的感受,並對這些感受進行“治療性”的開導。壹般來說,這種問診模式關註的是被問診者或來訪者當時的心情,當時提出的問題,而忽略了對其他相關情況的了解、診斷和具體建議。所以限於這種協商模式,整個協商過程就會變成壹個相對簡單的雙方談話討論的過程,沒有壹定的程序。
心理動態咨詢模式
該模式以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側重於對人的心理動機、需求和潛在職業欲望的分析,強調咨詢師要找出咨詢委托人決策的根源,即基於什麽樣的內在動機做出決策,而不僅僅是分析壹般的興趣、態度等因素。找到這個內在來源後,我們會通過各種手段對它們進行測試和診斷,了解它們的各種質量特性。在要求個人與職業高度壹致的前提下,建議咨詢服務的客戶選擇哪種職業。
發展咨詢模式
這種模式要求咨詢師根據客戶的表現以及這些表現將意味著什麽,從發展的角度預測客戶在未來可以采取什麽行動來尋找工作和選擇工作。這個學派認為人既有理性又有情感。咨詢師應該為客戶提供表達這兩個方面的機會。比如,妳可以問他們“我認為我是什麽樣的人”、“我喜歡成為什麽樣的人”、“我的價值觀和需求是什麽”、“滿足我的價值觀、需求和興趣的方式是什麽”等問題。讓他們再回答壹遍這些問題。只有在他們充分表現之後,他們才能得到指導和幫助。
行為主義咨詢模式
這種模式重視當事人的反應敏感性和學習心理,著重分析他們對環境的反應,從而確定他們的意圖和力量。然後是了解和分析當事人的行為弱點。然後建議如何在行為上揚長避短,應該學習哪些知識、技能等東西,引導服務對象解決求職、擇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幫助他們實現職業目標。
折衷咨詢模式
在實施職業輔導的過程中,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模式、途徑和方法?這個學派提倡折衷主義。認為要根據具體情況取長補短,才能使職業輔導產生更好的效果。因此,學校提倡咨詢師不僅要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還要讓受訪者探索自己,評價自己遇到的問題,還應該給予其他的幫助和指導。要做到這壹切,多方面了解咨詢服務的客戶,進行診斷、預測、提出建議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