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感(四)
文/張愛民
05
生命之所以獨特而絢爛,是因為短短幾十年,我們會體會到生命的熱情與希望,也會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脆弱。我們可以笑,也可以哭。我們生活的主人壹直是我們自己。是的,我們可以告訴世界我很重要。
在與Toad先生的會診中,Heron博士也提到了生命坐標的概念。人際交往分析中的“生活取向”是指在童年時期建立起來的關於自己、他人和世界關系的基本信念和結論,這些信念和結論將成為這個人未來做決策和實施行為的準責任。也就是說,我們潛意識裏從父母那裏學到了所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包括評判人生的標準。
人們的生活取向通常有以下四種:
第壹,我好,妳也好。相信自己好,別人也好。這樣的人總是對這個世界和任何人充滿信心,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壹直追求與他人的共贏。
第二,我好,妳不好。這類人總是表現出防禦的態度和強烈的攻擊性,經常處於偏執和憤怒的狀態。我總是喜歡教育別人,批評別人,站在別人之上,認為自己占據了道德制高點,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喜歡對別人說“妳真讓我失望”,有壹種“我能抓到妳”的心理。
第三,我不好。妳好。這樣的人總是自我感覺不好,別人比自己好。要麽自卑、依賴、無力感、自暴自棄、沒有主見;要麽極其順從別人的要求,努力獲得認同。總是假裝自卑,扮演生活中的受害者,無法掌控生活,經常焦慮抑郁。
第四,我不好,妳也不好。這樣的人充滿了恐慌和對生命的威脅。他有很深的被遺棄感和消極絕望感。他總是認為自己壹文不值,不相信別人會幫他。整個人生就是拒絕自己,拒絕別人,同時又被別人拒絕的重復。
比如蛤蟆小時候總會因為各種瑣事被嚴厲的父親責罵,讓他覺得很痛苦,難過,無助。當他成年後因為某件事再次被周圍人指責時,同樣的不開心、痛苦、無助的情緒就會產生,使他不斷陷入“兒童自我狀態”。與蛤蟆先生相比,書中的“獾”表現的是“父母的自我狀態”。他經常像他的父母(大人)壹樣責罵、批評“蛤蟆先生”。當然,無論是孩子的自我狀態,還是父母的自我狀態,還是成年人的自我狀態,都沒有好壞之分,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必然模式。
總之,相信自己,相信別人。不斷努力,更加坦誠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讓自己在關鍵時刻進入成年人的自我狀態,理性地計劃和實施行動。
要在理智上理解妳的行為,妳必須完全理解妳自己,而要做到這壹點,只有與妳的情緒聯系起來。所謂真正的活著,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
這樣才能從童年開始打破因果循環,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所以,連接自己的情緒是壹生的修行。我們必須重視孩子整個童年時期的情緒管理。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首先要引導孩子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通過* * *,接受自己的情緒。
當然,僅憑這壹本小書,是改變不了自己的。挖掘自己,面對自己,肯定要痛苦和困難得多。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